N晚报记者 王国伟
“爸爸妈妈,我不要上小学,我要回幼儿园!”小红(化名)是一名一年级新生,刚升入小学时,她每天都要在校门口跟家长吵闹一番,才不情不愿地走进校门。
小红的情况并非个例。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省家庭教育个案咨询师、嘉兴市实验小学心理老师沈硕文表示,这类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幼小衔接不当,升入小学后出现身体上的疲惫、心理上的失衡,从而产生“拒学”现象。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但往往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导致事与愿违。寒假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个假期里,准小学生家长该做些什么?
三大误区要避开
沈硕文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快乐心”团队负责人,她和团队成员围绕家庭教育开发了“魅力妈妈”“智慧爸爸”“温暖祖辈”等家庭亲子教育课堂,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在沈硕文看来,不少家长在做幼小衔接准备时会有三大误区,这三大误区也是导致幼小衔接不当的重要诱因。
家长“缺位”。小梅(化名)的家长毕业于名牌大学,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会遗传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秀基因,加上工作忙、经常出差,所以孩子基本由老人带着,自己完全不操心孩子的学习,结果小梅进入小学后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慢,跟不上同学的节奏。
家长“错位”。小军(化名)的家长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也有自己的方法,但在教育引导孩子时,却难以摆脱“职业病”,把儿子当成学生来管,缺少家庭的温暖,从而引发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家长“越位”。小兰(化名)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中班起就开始幼小衔接准备,各种网课、学习资料“轮番上阵”,使得小兰在幼儿园就已经“学”完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等到小兰真的上了一年级,因为在学习上展现出有良好天赋的假象,反而降低了小兰对学习的热情和专注。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缺位’‘错位’‘越位’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沈硕文坦言,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看到误区,很容易会在幼小衔接这条路上“走偏”。
这三招收好不谢
幼小衔接不是新鲜名词,家长们也大多能说出幼小衔接的办法或理念,但不少家长在执着于幼小衔接方法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幼小衔接具体衔接在哪些方面”。
沈硕文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小衔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前学”,“幼小衔接,衔接的是身体的准备、心理的调节和家庭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寒假,家长们可以做哪些准备?沈硕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帮助孩子养成自理和收纳的习惯。沈硕文建议,家长要趁着孩子不用上学的这段时间,好好锻炼一下孩子在生活自理和收纳方面的能力,“不用催促孩子,就让他慢慢收拾,可以从穿衣、洗漱、吃饭这些小事锻炼起来。”
培养孩子阅读和观察的能力。沈硕文说,这两项能力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在陪伴孩子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其倾听和思考的能力。寒假里许多家长会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个机会不能浪费,家长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以便其在课堂上能跟上节奏。”
三方协同共育。“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祖辈是‘三方’,三方在教育子女上要形成统一战线。”沈硕文建议,在寒假开始时,家里可以开一个“三方协商会”,大家把观点和理念说一说,形成大方向上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