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JIZHEYOUXIUZUOPINZHAN
缤纷生活
古韵今风
“浙”里情长
N501班 方姚一 指导老师 陈利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不仅是古人苏轼留下的佳作,还是我脚下这片大地的真实写照。西湖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我漫步在西湖边,感受着宁静和谐,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里不仅山水秀美,还经济繁荣,并且拥有十分璀璨的历史文化。作为浙江人,我们深刻感受着“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
“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璀璨的文化。跨湖桥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被誉为“中华第一舟”。这条独木舟中部有一个修补过的洞,为了使修补部位更牢固,当时人们特意用漆做了黏合,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漆的证据,而且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就是这样一个修补过的洞,让我们见证了史前的浙江人是如此有智慧,如此心灵手巧!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浙”里人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自豪。
“浙”里有灿烂“浙”学,照耀东南。浙江大地上涌现了一批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书铺”的王冲,“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中华启蒙思想之父”黄宗羲……他们为后人指引方向。王阳明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当时的贵州龙场可是个近乎荒无人烟的地方。王阳明到了那里,一边开垦荒地,一边日夜思考关于人生的道理,还让人做了个石棺材,在里面领悟生死。一天,他突然明白每个人心中的良知才是真正的老师,人的良知是判断事情是非对错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跨越千年的“浙”学,一直传承至今,让我更加热爱“浙”片土地了。
在当代,浙江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浙江人拥有敢为人先、努力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阿里巴巴互联网创新,还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全球闻名,都是浙江人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的成果。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浙”里人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是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是“浙”里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让“浙”里文化发扬光大,为浙江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浙江更加灿烂的明天!
探秘“植物王国”
N302班 韩悦 指导老师 顾玥
我们科学小记者一起来到嘉善碧云花园,这里被誉为“植物王国”。专家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我看到了绣球花、凤仙花、金菊、紫藤……还发现了正方形的小花朵,认识了杜鹃花,它不仅是嘉善县花,还是嘉兴市花呢!杜鹃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西施”。它的花期在每年的3到4月,能开10到15天,它有很多颜色:红、淡红、杏红、雪青、白、紫、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体验了省非遗项目:杜鹃花造型艺术。小伙伴们都开心地动起手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剪去细枝,保留2到3个侧枝,主枝用大号铜丝缠紧,侧枝用小号铜丝缠紧,慢慢将侧枝向两侧舒展开来,就得到了它独特的造型。
最后老师还带我们摘了小番茄,每个小伙伴都摘了满满一筐。
大家带着自己做的杜鹃花和小番茄开心地坐上返程的大巴车。我喜欢这样的体验活动,收获了很多植物知识!回到家,我用心地养护着“花中西施”!
成长片段
酱油不结冰
N洛东小学502班 周锦蕊 指导老师 金建中
暑假里的一天,好热呀!连舌头都仿佛着了火似的。于是我向妈妈提出去买雪糕降降温、浇浇“火”。妈妈点点头说:“干脆多买几根放在冰箱里备着,顺便替我买两袋酱油。”
“好嘞,没问题!”我接过钱直奔超市,不一会儿就购物完毕。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一根雪糕吮着,同时飞一般往家跑,生怕雪糕化了。到了家,我赶忙把雪糕连袋子一起放进冰箱冷冻层,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中午,我正看着电视,在厨房里忙着做红烧肉的妈妈高声叫我:“周锦蕊,你昨天买的酱油放哪了?”妈妈这么一说,我才记起昨天太匆忙,把袋装的酱油跟雪糕一起放到冰箱冷冻室了!
糟糕,酱油现在一定冻成冰块了!
我连忙跑向冰箱,心里也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唉,岂止是挨骂,美味的红烧肉只怕也吃不成了!我拉开冷冻层的抽屉,从雪糕旁边取出酱油,可是,我惊讶地发现,那酱油竟然没冻住!虽说袋子冰凉冰凉的,可酱油却在里面软绵绵地晃动着,那感觉跟冰块相差十万八千里!我赶紧把酱油袋给了妈妈,心里充满了疑惑:酱油和水同样是液体,为什么它放在冰箱冷冻室里不会冻成冰块呢?我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于是我坐到电脑前,上网查起了资料。哦,原来酱油中含有相当多的食盐以及氨基酸、糖类,它的凝固点是零下40℃左右,而冰箱的冷冻层温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离它的凝固点还远着呢,所以生活中是不太容易看到酱油冻成冰块的。
一次偶然的失误,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千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啊!
少年
N504班 孙艺萌 指导老师 高晓峰
朝阳正好,风过林梢,此时的我正当年少。
早起的倦意,被夹杂着希望的风拂去,我慢悠悠地走进教室,紧皱的眉头述说着我的忧虑,因为此时离期末考只剩下五天了!
我走到桌边,放下书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默默地为自己加油打气。晨读开始了,我也扯起嗓子不甘落后,读累了,便抿抿嘴唇,清清嗓,继续读。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解题目,干涩沙哑的声音在我耳边徘徊,又深深地刺在我全身各处,我的脑海之中只有“学习”两字。少年就应该有昂扬的精神,奋发向前。
午后,老师又继续讲着,一只只瞌睡虫钻入我的体内,脑袋也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我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便用双手揉搓着脸蛋,又在腿上掐了掐,拼命地瞪大了眼睛。终于,在我坚定的意志下,瞌睡虫随风而去。少年就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打败颓败。
黄昏来临,晚霞像是用五彩斑斓的颜料涂抹出的绸带,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了回家的路。晚饭后,我来到书桌前,立马写起了那满是知识与能量的卷子,开始复习。窗外的一切都渐渐变得模糊,为静谧的夜增添了一份神秘。八点半的铃声准时响起,我放下笔,结束了当日的学习。少年就应该有学习的动力,无悔青春。
我坐在窗边打开窗,探出小半个头,看见满天的星辰,像细碎的流沙,洒在青黑色的夜空中。知识如海洋,学习永无止境。我愿乘风破浪,探索未知的世界,此时此刻,天上的星星像是在为我闪烁。
皓月当空,星光灿烂,每一步都是走向梦想的印记,我,就是那个少年!
温暖
N新农小学601班 刘嘉伟 指导老师 吴美娟
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你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的,这一年里,我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温暖而美好的事。最感动人心、最值得典藏的,却是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窗外阴沉沉的,刮着大风。教室里却很暖和,同学们又正在吃午饭,给人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
这时,老师发现饭桶旁边有一小团米饭,很明显,这是某人盛饭时掉出来的。老师便开始了质问:“这是谁弄出来的?”
我们默不作声,依旧埋头吃饭。
“是谁?现在站出来,我不批评你!自己来捡掉吧!”
我们抬起头来,面面相觑,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无辜,一副“与我有何相干”的样子。老师无奈,只好单独问了几个人。范围逐渐缩小到第三组,可那个“罪魁祸首”竟还在硬抗!
窗外的风似乎刮得更强劲了,我看到老师脸上露出微怒的神色。
就在这只听见餐具碰撞声与我们的咀嚼声的尴尬半分钟后,我看见第五组的小伍放下了吃饭的筷子,从卫生角拿来扫帚和簸箕,快步走到饭桶边,俯身把那团白得亮眼的米饭扫走了。他的脸涨得红通通的,神情又非常专注,好像在担心我们会对他的行为有什么不好的看法,但他又执着地去做了。我心里嘀咕着:终于现身啦?不对不对,他是第五组的,早就被排除了嫌疑。嗯?那他为什么还上去扫米饭……看来,这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小胖墩,品德还是很高尚的啊!
老师看到这一幕,欣慰地说:“此处怎么没有掌声呢?”在老师的提醒下,我们才幡然醒悟。很快,掌声汇成一股暖流流淌在班级中。事后,始作俑者许是良心发现了,自己主动找老师承认了错误。
窗外的风渐渐小了,教室里更温暖了……
于是,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心中——那是一个关于温暖与担当的故事。
诗情画意
“浙”里
N桃园小学601班 邱昀祺
指导老师 王晶晶
从前的“浙”里是我的摇篮
孕育着我,培养着我
现在的“浙”里是我的家乡
让我成长,让我进步
未来的“浙”里是我的慰藉
令我思念,令我盼望
春秋的阳光照在郊区的房屋
多么宁静,多么祥和
夏冬的阳光照在城区的高楼
多么热闹,多么喧嚣
我爱“浙”里
爱每寸土地,爱每条江河
快乐校园
有趣的竹节人
N604班 陈喆萱
指导老师 邹姚云
“乒乒乓乓……”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战斗的声音,原来是同学们在斗竹节人。
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学着课文里介绍的方法尝试做一个竹节人。首先,把毛笔笔杆锯成小段。接着,用一根结实的线穿过竹节人的身体、手、脚等,把身体的各部位连起来。最后,给竹节人装上武器,取个名字,一个有趣的竹节人就大功告成了。
老师专门给了我们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竹节人战斗大赛。比赛开始了,率先出场的小徐和小陆同学,他们都选择直接把竹节人放在战斗板上,手握着线,在手指上绕两圈,把线拽得死死的。准备结束,对战开始了。只见双方不约而同移动线条,竹节人随之手舞足蹈起来,都朝着对方的竹节人冲去,只听到“噼里啪啦”武器相互触碰的声音。双方都不甘示弱,持续僵持着。小徐同学的竹节人是纯手工制作,似乎显得更为灵巧。他将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如同一只在丛林间穿梭的小鸟,灵活自如地躲开了对方的攻击。小陆眼看着小徐每次都能顺利躲避攻击,攻势更猛了。竹节人在他的操控下,仿佛特别听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配合得天衣无缝,左挥一棒右挥一拳,小徐的竹节人渐渐败下阵来。小陆的竹节人打败了小徐的纯手工竹节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终于轮到我了,万事俱备,只差战斗。目睹了前面的“陆徐大战”之后,我似乎有经验了。见招拆招,我的竹节人连续打败了三位男同学的竹节人。我沾沾自喜:我巧手制作的竹节人是一位作战高手。
直到下课,同学们都还沉浸在有趣的竹节人作战中。作家范锡林把他童年时的快乐通过文章传递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让同学们体验到了不同的快乐而又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