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鸡蛋撞地球?用科学的力量“以卵击石”

日期:01-11
字号:
版面:第08版:成长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居郦 摄影 朱炯

  人们常用“以卵击石”来比喻不自量力,可见鸡蛋是极易碎的。但你们相信生鸡蛋从十几米高的地方落下会安然无恙吗?“鸡蛋撞地球”会是怎样一种遇见?

  1月4日,由嘉兴市科技馆和南湖晚报共同组织的科学小记者头脑OM总决赛在嘉兴市科技馆正式开赛,在之前四期双月赛中获得优胜奖的选手,对“保护鸡蛋宝宝”发起挑战,孩子们利用报纸、筷子、胶带、气球、塑料袋等各种材料“武装”鸡蛋,尝试设计保护鸡蛋的装置,玩起了“鸡蛋撞地球”,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收获科学知识。

  

  什么是“鸡蛋撞地球”?

  当天上午9点,参加此次挑战的30名小记者在科技馆一号教室坐定。为了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工作人员现场公布比赛题目——鸡蛋撞地球,小选手们顿时窃窃私语起来:生鸡蛋能从十几米高的地方落下而安然无恙吗?

  其实,以卵击石并非异想天开。“鸡蛋撞地球”活动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由英国科促会组织的青少年科技活动,让青少年设计出鸡蛋保护装置,使鸡蛋从高处坠落与地面相撞而不碎。

  “鸡蛋撞地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影响。咱们的载人火箭“神舟”返回舱的设计原理与“鸡蛋撞地球”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无疑为同学们提供了“鸡蛋可以撞地球”的例证。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鸡蛋撞地球”的原理、包裹鸡蛋的方法,比赛开始前,科技馆工作人员为小选手们讲解了比赛的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如何减少冲击力?一是增加冲击时间;二是分散冲击力;三是同一质量物体,降低下落速度……”原来,小小的“鸡蛋撞地球”活动,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涉及物体的平衡、空气阻力等多个知识点。这次比赛对每一位小选手都充满挑战。

  

  “以卵击石”科学思维脑洞大开

  宣布完规则后,比赛正式开始。此时,每名小选手的桌子上只有自带的剪刀、尺子、笔三样物品。

  工作人员首先为每名小选手发放了一份“采购清单”:纸杯4元、A4纸7元、塑料袋8元、2米棉绳6元、一卷透明胶带3元、一张纸巾1元、一次性筷子2元、一张报纸15元、气球4元、橡皮筋2元、吸管2元,小选手需要设计一个保护装置,并从以上物品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完成制作,且“选购”总价不能超过24元。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可不容易,小选手们立马动起手来,根据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装置图,并计算所需材料,“保护罩”“安全座椅”“降落伞”……一个个设计方案很快初见雏形。但对小选手们来说,动手制作才是决定装置成败的关键。

  一个小时后大家的作品陆续完成,可谓五花八门、脑洞大开:色彩斑斓的气球保护底座,仿生手掌设计包裹严实的座椅,降落伞一样的顶棚,甜筒形状牢固的减重壳,形状各异的支架支撑,将鸡蛋“悬”在其中的三脚架,长在鸡蛋身上的小翅膀……小选手们发挥奇思妙想,充分利用报纸、气球、塑料袋、筷子等材料,设计出伞状、甜筒状、气球状、框架状等形状各异的“鸡蛋安全舱”,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科学小记者成功挑战不可能

  保护装置都完成了,那就来较量一下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学们来到与科技馆一墙之隔的友谊小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选手们依次登上学校2、3、4楼,进行“鸡蛋撞地球”的测试和较量。根据规则,在蛋壳不破裂的前提下,整个作品外观设计越新颖、可视化(可以看到鸡蛋)得分越高。

  是“啪”的一下,碎了?还是“哒”的一声,安全着陆?

  随着每一个作品的下落,楼下围观的家长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等待着鸡蛋“撞地”。有的蛋慢悠悠地飘落,像羽毛一样;有的鸡蛋则像陨石一样砸下,发出“砰”的响声。

  小选手们急切地跑到楼下查看自己的鸡蛋是否破损。有的开心到起飞,“我成功啦,我成功啦”;有的却愁眉苦脸,“我的鸡蛋碎了”……而每一次的安全着陆,都能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最终,有7名小选手成功完成了从四楼落下鸡蛋的挑战,保护了鸡蛋的安全。根据最终成绩,鲁子骞等10名小选手获得2024年科学小记者头脑OM大赛优胜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奖状和奖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异想天开”往往能为科学探索提供鲜活的命题和无限的遐想空间,把“异想天开”与严谨的科学求证结合起来,可能会取得更多原始创新的突破。通过比赛,小选手们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探索的欲望,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之下,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