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好人卡”拿到手软 这位83岁老人做了啥好事

日期:01-08
字号:
版面:第06版:热线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戴瑞雪

  通 讯 员 计 亲 李 洁 乐 伟

  “新的一年,我们继续为社区邻居做好服务,把志愿精神发扬光大……”昨天下午,秀洲区新城街道秀湖社区的十多位志愿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一年的社区志愿工作。现场,“浙江好人”周振明老师向7位优秀志愿者发放“好人卡”。“因为周老师,我才开始在社区做志愿者,今天的这份荣誉也属于他,应该感谢他。”连续三年义务带领大家学习舞蹈的唐银珍激动地说。

  2019年嘉兴市最美礼堂人、2021年度嘉兴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2021年获评“浙江好人”荣誉称号……这些年,退休教师周振明可谓“好人卡”拿到手软,这位83岁的老人做了啥好事?

  帮助老人适应城市生活

  为什么开办识字班?面对记者的提问,周振明道出缘由。

  2017年初,木桥港村安置了800余户农村拆迁户,总人数近130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总人口的2.2%,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这些老人虽然成了城里人,却因为没有上过学或识字不多,常常遭遇尴尬,很难适应城市生活。有人因为不识字,出门坐车经常坐错方向;有人去银行取钱,签名时却无从下手……退休在家的周振明心想,自己曾做过36年的语文老师,教识字驾轻就熟,于是他决定免费为老人们开办识字班。

  2017年4月,周振明开始“重操旧业”,为了圆老人的“识字梦”,他自己编写教材并打印给老人,在木桥港村文化礼堂一角摆上桌椅,用几张凳子架起一块小黑板,这样一个简单的“扫盲班”就开班了。

  每周一下午1点半到3点,周振明从每个学生的姓名、家庭成员、街道等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字教起,既教普通话读音,也教方言读音。“老年人记性不好,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字的意思。”周振明说,除了教认字,还要教写字,他从笔画教起,在黑板上写一笔,让老人们跟一笔。“一堂课只教8个字,写在黑板上不擦掉,下节课再来复习。”

  让他意外的是,“捧场”的人还挺多。首批来上课的老人有10多人,后来还不断有“插班生”进来,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0多人。

  就这样,周振明的识字班帮助老人认了不少字,扫除他们生活上的障碍。看路牌、坐公交、看病、外出旅游……他们慢慢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融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

  “我是从诸暨嫁到嘉兴的,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想要一个人坐车回家探亲都困难。”71岁的徐芬莲是周振明最早的“学生”之一,七年多来,除了回乡探亲,她从未缺席。“我的儿子女儿以前都是周老师的学生,后来我也成了周老师的‘学生’。”徐芬莲向记者念叨识字班的好,现在公交站台上的字她都认识了,出门办事也不担心了,“原本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一个人回老家都没问题了!”

  惠及老年群体百余人

  当了36年老师,教学本应该是周振明最熟悉的事情,但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他向记者坦言:远比想象中更难。“老年人记忆力稍微差点,上完课就忘了。”周振明为此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

  他尝试用对联做教材,还在课堂上唱、说、跳、弹……“认字一下子不行,我就教他们唱家喻户晓的传统歌曲、戏曲,再对照歌词识字。”周振明别出心裁地用教唱歌的方法让老人们识字,先整句识歌词,再抽单字识;先集体唱,再每个人唱。这样唱读结合,用熟悉的音符包裹全新的汉字。从《北京的金山上》到《红色娘子军》,从《歌唱祖国》到《映山红》……周振明和大家一边唱一边识字,老人们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周振明带着这群“大学生”唱红歌、组乐队、写村歌、参加比赛,逐渐将单纯的识字转变为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老年活动。截至目前,他已经创作《人人都做好居民》《公筷公勺见文明》等快板、说唱、小品等作品10余个。

  作为秀洲区的文史研究员,周振明还用亲身经历书写了许多家乡蝶变故事。至今,周振明已经撰写了上百篇文史资料,整理出版和编印了《里仁桥畔水流声》《记住乡情》《遵命集》3本文史集,共计40多万字。他还参与了非物质文化普查、秀洲区区志、木桥港村和义庄村两个村的《村志》编写工作。

  目前,周振明的识字班已上了700多节课,惠及老年群体百余人。退休不止步的周振明常被问道:“周老师啊,你都80多岁了,还赶来赶去免费上课,多辛苦啊!”他回答道:“只要有人来,我会教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