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日期:01-02
字号:
版面:第12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开门七事

  油(中)

  N禾尚

  随着脂膏在古人日常生活中需求量日益增大,汉代已有专门从事脂油买卖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云:“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雍伯能以贩脂致富,其经营规模应当不小。

  植物油的出现应该肇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张骞带回了许多原本产自西域的植物,特别是胡麻(芝麻),这一类种子(果实)含油量高,人们逐渐发现了榨油的诀窍,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又初步掌握了榨油技术,植物油由此诞生。

  《齐民要术》卷四记载了“枣油”的制作方法:“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植物果实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还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刘熙的《释名·饮食》也有记载:“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苹果的一种,是没有办法榨油的,古人可能误把枣错记成了苹果。但此时的植物油并非食用,而是涂在织物上防水,做成古代的“雨衣”“雨伞”。崔寔《四民月令》谓五月“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油衣即涂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此外,植物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还常见于作为战争中火攻的燃烧物。《三国志·魏志·满宠传》载,东吴孙权攻魏合肥新城,魏将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当时以麻油作燃料,类似今天先进导弹等高科技武器,代价颇高。

  “油”本是一条河的名称。《说文解字》中解释:“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这条河的位置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境内。植物油作为油脂使用之后,由于与动物油脂相比具有细腻流动、光润闪亮的特性,人们用“油水”这条河来借代指称植物油,“油水”逐渐失去其本身“河”的含义,成为植物油的专属名称,随着植物油更加广泛地应用,“油”字又渐渐地成为动、植物油以及其他油类的通称。

  植物油的食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了。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已把芝麻油、荏(紫苏)籽油和麻籽油用于饮食烹调上。书中叙述的诸种烹调方法、菜谱及用料中,有不少运用麻油、荏籽油以及猪、羊、牛等动物油的记载。宋代时植物油的食用更加普遍,种类也有所增加。宋代是一个文化经济腾飞发展的阶段,由于铁锅大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煎炸这种先进的烹饪方式引发了植物油的消费高潮,刺激了植物油的发展,同时植物油的种类也有所增加,沈括《梦溪笔谈》云:“如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天工开物》中的《膏液·油品》更详细记载:“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籽(萝卜籽)、黄豆、菘菜籽(一名白菜)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薹籽次之(江南名菜籽)、柏籽(其树高丈余,籽如金樱子,去肉取仁)次之,苋菜籽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籽,剥取其皮,为律索用者)为下。”当时食用的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好。植物油中还有红蓝花籽油。这些动植物油除了烹调食物之外,还用于造烛、油布、发膏、面脂等等。植物油中的芸薹籽油(现在的菜籽油)可能也食用了。《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各种植物种子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其中有压榨法、水代法、磨法、舂法等,基本具备了现代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及造油法。庄季裕的《鸡肋编》中就描述了十一种植物油,其中可食用的有五六种,《宋史》《食货志》也详细描述了当时各种植物种子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和现代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及造油工序已非常贴近。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期油的产量相当可观,既可以充岁赋之物,又需上税。油日益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到了明清,系统造油法开始形成,坚果类作物开始崭露头角,形成了北方大豆、花生、芝麻,南方油菜、油茶的种植格局,同时植物油的种类也变得更多。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实业考·油业》记载,当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类(包括黄豆、青豆、黑豆、褐豆、斑豆)、棉籽花生、芸薹、脂麻、亚麻、山茶、紫苏(即荏)、蓖麻、油桐、大茴香、胡桃”等多种,已和现在相差无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