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岁月的美好在民间小调中悠悠流转

日期:01-02
字号:
版面:第10版:快乐老年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通讯员 屠顺超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年伊始,今年76岁的许顺宝已经开始准备半个多月后上课的内容,寒假期间她要为南湖街道的孩子们上非遗文化课。她是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湖采菱歌的传承人,通过她的传承与弘扬,南湖采菱歌不仅得到了保护,更激发了嘉兴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岁开始接触南湖采菱歌

  见到许顺宝,是进入“二九”的第一天,虽然嘉兴天气寒冷,但刚晨练回来的许阿姨面色红润,看上去精气神十足。“我喜欢体育运动和文艺活动,除了保持锻炼,也经常会去参加街道、社区、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偶尔也外出表演。”许顺宝说,寒假将至,她正准备给孩子们上几堂南湖采菱歌的非遗文化课。

  谈到与采菱歌的渊源,许顺宝的回忆拉回到了自己12岁那年。“我哥15岁,我12岁,我们帮家里的大人种菱、采菱,地点就是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那时的许家村,就是现在南湖宾馆这个位置。早在乾隆年间,此地已形成较大渔村,村民多姓许,许家村便由此而来

  村民们靠湖吃湖,打鱼种菱,依南湖而生,持续了好几百年。在劳动和生活中,村民们悠然自得,轻吟浅唱,创造出一种民间乡土歌谣,用嘉兴本土方言似唱非唱,调子不高,温婉抒情,那就是南湖采菱歌。这种淡淡的韵律,没有北方民歌那么高亢,靠着菱农在水上劳作时坐在船上轻轻吟唱,只要听过一遍,便难以忘怀。

  “划菱桶、捕鱼的时候,甚至在南湖摆渡接送游客时,这首歌都会出现在大家的嘴边。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已经在唱,口耳相传、随意惬然。”许顺宝饶有兴致地随口哼唱了起来。

  “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我姐妹双双采青菱。采得青菱到何处去卖?采得青菱到行里去卖。嘉兴南湖《荷花灯会》,六月二十四七月七,嘉兴景致烟雨楼,大船停到密层层,小船摇到水也浑。”许顺宝一边清唱,一边做着微小的手势,将儿时那段采菱故事娓娓道来。采菱歌的唱腔由前人流传下来,词则由村民随意填,看到什么就唱什么,“采菱歌其实很简单,旋律和唱腔基本固定,你只凭着当下的意境和感觉填词便可。”

  59岁成为采菱歌继承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南湖,湖面上布着大量翠绿的菱叶,采菱时,人要在菱桶上待一整天,重复动作的辛苦不言而喻。在如此枯燥、机械、辛苦的采菱工作中,唱歌似乎成了最好的解乏方式。

  2000年,南湖街道许家村拆迁,接着南湖改造,南湖不再种菱,采菱歌也逐渐成了一代人脑海里依稀记得的片段。“村民也不再采菱,他们当中有些成为了南湖景区管理员,有些成为摆渡的船员渡工、岛上的保洁员,也有些人找了别的工作。”许顺宝说,大家散在各地生活,久而久之,《南湖采菱歌》的原调原词,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了。

  2005年,嘉兴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南湖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到许顺宝和其他人,大家围着一起寻找当年那首歌的韵味和感觉,把埋没已久的采菱歌挖掘了出来。许顺宝回忆那时的场景:“我记得是2008年,来了几位文化馆的人,要找会唱原生态采菱歌的人,当时,抽了10个人,一个个轮着唱,我唱完后,他们说‘就是你了。”

  2008年6月,经多年传唱的《南湖采菱歌》入选嘉兴市第二批非遗名录,自此也有了归宿。采菱歌入选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之后变得颇受欢迎,“那段时间经常会有人找我们演出,我就找了几个嗓音还不错的,教她们采菱歌,然后就到各地去演出。”2009年,许顺宝作为采菱歌的继承人代表,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如今说起这份殊荣,老人家谦虚地说:“当年的我不懂什么是非遗,而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的想法。它是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创作的,世代相传,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好、传承好。”许顺宝发自肺腑地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听到这首歌,知道以前咱们还有这样美好的一个场景。

  希望更多年轻人爱上南湖采菱歌

  在采访中,许阿姨还提到了一个人,就是小时候教她唱过歌的村子里的周阿姨,“周阿姨能唱一百多首采菱歌,绝对是我们村里的‘歌王’,我和周围姐妹们会唱的采菱歌也都是跟她学来的。周阿姨已经去世30多年了,会唱采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真的很希望能把自己会的采菱歌教给年轻人,让他们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嘉兴人都能记住采菱歌。”许顺宝感慨地说。

  现在,无论是社区的文体活动,还是街道或区里的志愿活动,她都积极参与。“我收了10名徒弟,他们年纪不尽相同,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是相同的,我愿意将自己会的歌都教给他们。”

  2024年夏天,嘉兴南湖学院现代金融学院“南湖青年说南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孙铭阳说,参与环南湖“火种”计划的社会实践,更深刻感受到南湖采菱歌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温度。这不仅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更激发了他对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从早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技能转向为值得传续的集体记忆,许顺宝在声声轻吟浅唱中传承了上承老辈往昔岁月,下接新人文艺生活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