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黄国华
吴旭著《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一书,2024年10月底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认识吴旭老师多年,缘于共同研究汪胡桢。
吴旭,长期在淮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他说,“从研究治理淮河开始,到了解佛子岭水库,从佛子岭研究到汪胡桢其人,被汪胡桢事迹所打动折服,多次来嘉兴汪胡桢故居,也从此爱上嘉兴这座有文化的城市。”
“记住那些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事件,更要让社会铭记那些为此做出贡献的人”——这是该书扉页所印的一行字,透露出作者的殷殷之情。作者矢志不渝,付出大量心血,历四载艰辛而成此书,以献给佛子岭水库建成七十周年。《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全书共二十八章,四十余万字,收录了近四百张图片,内容丰富,如汪胡桢先生的治淮经验总结等,史料珍贵,全书既有工程纪实方面内容,通过档案重现的历史的横断面,也深挖汪胡桢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文化采集”。书中,水库建设的史实与人文史料相辅相成,作者笔下充分展现了以汪胡桢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风范,使《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一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这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好书。正因为如此,新书发行后,新华网在第一时间进行介绍,五天浏览量就超一百万。学习强国、新时代治水社科院等多家平台、报纸、杂志,连续进行了相关报道。
《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还通过史料图片和史料文字,包括汪胡桢及当时人的一些回忆,充分展示了传主的风采和感人的品格。但我深深感到,这本书不但是一部史书,讲述一个人和一座水库的故事,通过这“一人一物”,翔实介绍了新中国治淮与佛子岭水库建成的经过;同时也是一部弘扬爱国精神之书,作者深情讲述了汪胡桢为中国水利事业坚强奋斗、拼搏奉献的动人故事,充分彰显了一位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两件大事,一是抗美援朝,二是治理淮河。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我国投入上百万人民群众参与治淮的这场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在中国水利史上亘古未有,是载入史册的壮举。在新中国刚成立两个月不久,即1949年12月23日,由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通知书,任命汪胡桢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汪胡桢上任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与钱正英等人共同制订了《治淮方略》,《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中即附有一张《治淮主要工程示意图》,标注出在淮河上游确定兴建十八座大型山谷水库和七座大型水闸,这治淮蓝图是何等宏伟,需要多大魄力和远见啊。《治淮方略》向周总理汇报后,很快得到了政务院批准。
读《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我还看到一个中国科学家立志报国勇于担当与创新的精神。为了节省国家资金和建筑材料,汪胡桢多次对佛子岭水库的坝体技术结构深入思考,毅然决定选择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来显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一技术方案的决定,对比建重力坝,只需要其五分之一的建筑材料。在西方技术封锁情况下,要建长540米、高74.4米这样一座大型连拱大坝,国内没有先例。在既没有资料可参考,也没有设备可使用的情况下,完全是白手起家。有人担心说:“汪某不要头颅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怎能在解放战争刚完成不久时进行?”但在佛子岭水库开工之际,汪胡桢却立下誓言,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们决不可向困难低头,遇见困难,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来和它斗争!”
当年,作为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汪胡桢主动请缨担任佛子岭水库指挥,为建佛子岭水库,在地质勘探、水文整理、图纸设计、施工进场、平面布置、施工流程、工程规范以及工地夜校等等方面,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呕心沥血,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群众的智慧,克服一个个困难,创造了无数奇迹,被誉为“佛子岭精神”。通过书中一个个感人场面,我也看到他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佛子岭水库建成之时,汪胡桢满怀感慨地在记事本上写下:“只有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挥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才有佛子岭水库的成功。”
汪胡桢先生是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六十多年水利生涯、传奇经历铸成了其辉煌成就。吴旭总结认为,“汪胡桢作为水利工程方面的科学家,他的身上完美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内涵。”也正如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评价汪胡桢那样,“他既是一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家,又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和无私无畏的科学家,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光辉榜样。”
读罢《汪胡桢与佛子岭水库》,我感慨万千,不但是水利建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都需要更多像汪胡桢这样大师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