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邹 潭 通讯员 刘丽佳 杨思晨
戴上AR眼镜,卷绕车间巡检人员用手指在空中比画,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在纺品种等各类参数瞬间跃于眼前……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画面,如今在桐昆集团浙江恒超有限公司的未来工厂已成为常态化操作。
2019年,桐昆开启全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之路。2022年,桐昆集团聚酯纤维未来工厂被评为“省级未来工厂”。目前,这一厂区自动化率达90%以上,重点设备数采率近100%,人均产值提升63%。“从‘制造’到‘智造’,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事实证明,桐昆走对了路。”桐昆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许燕辉说。
本期,《未来“嘉”工厂》栏目走进桐昆集团聚酯纤维未来工厂,感受“化纤大脑”的“未来能量”。
“数字大脑”支撑智能化生产
一条生产线能有多智能?这个答案在桐昆有着具象化的体现。
丝饼从产线自动落到天轨丝车上,沿轨道被送至外检工段,外检机器人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严格检验每一卷丝饼的质量,检验出来的优等品送至包装车间,再经智能打包、张贴标签后,随RGV进入立体仓库,完全不需要人力介入。巡检人员只需戴着AR眼镜,实时巡视和判断当下产品的相关情况。
“通过AR眼镜,我们的巡检员不仅能看到当下产品信息工艺信息、设备各项核心的实时运行参数以及设备健康方面的所有数据,还能查看上一条生产线的运维计划、换主件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产品的情况,保障产品质量。”许燕辉告诉记者。
这是怎么做到的?
“桐昆未来工厂智能化生产倚靠的是一个强大的数据集成和处理中枢,也可以说是我们桐昆的‘化纤大脑’。”许燕辉告诉记者,通过构建以“桐昆大脑”为中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物联网、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技术引入实际生产,促成从实体工厂到数字工厂的“映射”,实现“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的无障碍“交流”。
如今,在桐昆数字孪生智能大屏上,只需轻轻一点便可随时查看整个厂区上千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这里,一物一码、一机一档,从一根丝到完整丝垛的生产都是“透明可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桐昆还打通了从数字化到绿色化的产业发展链条。眼下,结合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机器学习、机理模型再优化,桐昆打造了EMS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热电云系统、余热发电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供热效率提升3%以上,每年可节煤1万吨。
辐射带动企业“智造”转型
一直以来,能耗大、效率低是化纤产业遭遇的普遍问题。
2019年,桐昆集团启动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新生长曲线,整合集团行业优势蓄力研发。如今,通过一个个上扬的数据曲线可以看到,曾经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正被一一解决。
然而,桐昆和其未来工厂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2020年,桐昆与联想集团合资打造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落地了工业互联网、未来工厂、数字运营中心等众多项目,一方面为下游服务企业提供新基建综合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运维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向外输送人才,助力其他工业制造型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我们打造未来工厂并不断总结经验,也是希望能够复制这一成功的工厂模式,再进行推广。”许燕辉介绍,未来工厂模式已经在桐昆集团的江苏、安徽、福建、广西等生产基地运用,而在桐昆未来工厂基础上搭建的“化纤大脑”,已经接入了40多家化纤及其配套企业。
桐昆的成功转型,也为嘉兴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多迈向未来的底气。“我们首创的智能热电云系统,若能推广到全行业,粗略估算每年可节煤近160万吨。”许燕辉告诉记者,该平台若能在50至100家企业内协同应用,预计可带动行业1000亿元规模的差别化纤维新材料产能升级。
数据融通、大中小微企业融通、产业链供应链融通……未来工厂助力“嘉兴智造”的成效正不断显现,嘉兴制造业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