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 强 海盐县委报道组 徐张赢 徐愫妍 图片由海盐县委宣传部提供
晨曦微露,东海之滨,一轮火红的太阳从海天相接处喷薄而出,璀璨光芒瞬间照亮整个天际;金色的海浪奔腾翻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火得“破圈”的海盐海上日出,惊艳了海塘上绵延数公里的观日人群,也让海盐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千年古县,在璀璨外衣的装扮下愈加耀眼。
地处杭州湾北岸、长三角核心区的滨海之城海盐,拥有6000余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县史、477.0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48公里黄金海岸线,是浙北海岸线最长且唯一县城滨海的城市,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千年古县”。
海盐区位战略优势突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在此交汇,同时也是G60科创走廊的特色节点;交通便利,全境15分钟上高速,至沪杭苏甬1小时交通可达;正在加快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等重大工程,将使海盐加快驶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海盐火得“破圈”的可不只有“最美日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海盐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不断“破圈”,持续绽放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和非常耀眼的新辉煌!
经济“破圈”:浙北小城成为全省“工业大县”
在杭嘉湖平原,区域面积相对不大、常住人口规模较小、经济总量相对不高的海盐,常被称作“小而美”的浙北小城。然而,就是这座吹着千年古风的浙北小城,近年来却活力四射,新兴产业突飞猛进,新质生产力汹涌澎湃,经济发展持续“破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11月,在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2)》中,海盐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第48位(较上一年度上升4位)、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榜单第36位。今年8月,浙江按“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或规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或规上工业企业数1000家以上”的标准公布了45个新划定的工业大县(市、区)名单,海盐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工业大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抓住工业就是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海盐是如何在这方面不断“破圈”的?
“今年上半年,我们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三年行动,县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加快培育发展核技术应用(同位素)等新兴产业,已集聚同位素链上项目23个、总投资超80亿元……”据介绍,今年,海盐在全市率先出台“两化”改造政策,免费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加快推进“云化”部署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海盐十七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工业增加值70.65亿元,同比增长9.3%;全县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20个,开工率100%;启动绿色化改造项目72个,开工率100%;节能量2.86万吨标煤,完成率102%。
在海盐,外资企业一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4月11日,丹佛斯中国最大园区扩建项目在海盐开工,这是丹佛斯19年来第9次投资海盐;4月26日,总投资3000万欧元的道默工程材料项目在海盐投产;7月,投资总额1.06亿美元的诺华中国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在海盐同位素产业园奠基开工,建设中国首个放射性配体疗法生产基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点打造中国首个放射性配体疗法生产基地的海盐同位素产业园,也是海盐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海盐充分发挥秦山核电商用重水堆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同位素产业,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医用同位素产业基地,已实现钴-60放射源、碳-14规模化生产。今年4月,全国首批医用同位素碳-14靶件在秦山核电重水堆出堆,年产量可满足国内需求,解决我国碳-14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镥-177、锶-89、钇-90等医用同位素预计到2025年底也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国产核素自我供给。
“在打造全国最大医用同位素产业基地中,我们通过强化落地服务保障,组建产业工作专班、设立专门服务机构、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协调省市县联动服务等,让优质项目从接洽落地到建设发展‘全程无忧’。”据介绍,规划面积1900亩的海盐同位素产业园,布局建设同位素生产基地、核技术应用拓展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核医疗中心的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已累计招引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超80亿元,在谈项目超过2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今年,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招商圈普遍感到“招内资不易,引外资更是难上加难”,而海盐却以优越的区位优势、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备受信赖的精心服务,不断做大海外“朋友圈”,今年上半年已引进超亿美元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3.33亿美元,总量嘉兴第一、全省县(市、区)第七。
文化“破圈”:古韵新辉不断绽放璀璨光芒
“好多年没这么尽兴地进影院看大片了,还是免费的!”“社区里的‘周末影院’很不错,群众点单,社区放映,环境一流,而且免费,这就是幸福感!”今年11月以来,许多海盐市民在家门口的“周末影院”美美地过了把免费看大片的瘾,都赞不绝口。作为全省唯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海盐高度重视文化服务的基层直达,聚焦电影服务这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以改革为导向探索多场景多模式供给,持续提升公益电影服务质效,打造公益电影服务品牌,切实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近距离、更可持续、更快触达的公益电影放映服务。
今年,海盐出台相关方案,对全县公益电影放映进行全面规划,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优质空间,打造海盐首批“周末影院”,实现周周院线大片免费看;同步探索公益电影进城市影院新模式,通过“政府补助+企业赞助”的形式,实现了公益电影惠民服务的“双向奔赴”。今年11月,全省深化电影公共服务改革工作培训班在海盐举办时,海盐县“创新绩效管理 破解公益电影放映监管难效率低难题”项目入选了浙江省首批深化电影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名单。
聚力推进公益电影放映改革,只是海盐文化“破圈”的一个侧影。近年来,海盐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农村文化礼堂等,升级农家书屋,全力打造出农家书屋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深入推进“书香海盐”建设,以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为抓手,大力建设涵芬书站、汽车图书馆、礼堂书屋、职工书屋等阅读空间,创新推出“余华文学地图”,不断激发群众阅读积极性,优化全民阅读生态,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人文环境。
今年7月,浙江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在海盐沈荡启幕;10月,浙江省“走读浙江”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决赛在澉浦古镇上演;12月,“艺美共富路”浙江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专场演出走进海盐……
近年来,海盐还多维度打造特色品牌,特别是注重精品,打造名家品牌,开设“名家课堂”,邀请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明舟等文化名家做客乡村开办讲座;用好北京大学原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金纲、中国传统文化学者朱岩等驻盐文化名家,结对学校与农家书屋延伸点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用好海盐本土作家、“雨果奖”入围者宝树,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新人奖获得者贝客邦等,在县镇村三级开展阅读推广等活动,以名家影响力赋能阅读感召力;打造“余华文学故乡”,聘请余华担任海盐县文化大使,最大限度发挥名家聚流效应,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作为全省唯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我们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在嘉兴全市率先实行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获评全省首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以全省第一创成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海盐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文化的不断“破圈”,海盐还将持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做好资源整合融通,办好各类阅读活动,抓好长效运营管理等,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教育“破圈”:优质均衡打造教育共富样本
校园的多功能演播厅,总会回响起她带孩子们朗诵的声音;校园最晚熄灭的灯光里,总会留下她认真批改作业或做课题的身影;校园的林荫道上,总会留下她与学生倾心交谈的足迹……在海盐县秦山街道官堂小学,作为一名“下乡支教”的城区老师,王丽勤的“下乡支教”竟已长达10年。
2014年,在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工作的王丽勤,为响应城乡教师轮岗,申请调入官堂小学。初到这里,她发现农村的许多孩子非常胆小,上课连举手发言都不敢。“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农村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探索中,王丽勤将思考融入教学,通过开展“传帮带”,助力官堂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素养不断提高。
“如今,我们学校学区内的新居民子女100%就近入学,家长们都说孩子在这里能接受到和城区一样好的教育!”官堂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王丽勤来到官堂小学前,该校县级课题立项数仅2个,但去年就有8个课题实现县级立项,立项率100%。“通过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我们和城镇学校共享师资力量,特别是像王丽勤这样的优秀教师留下来后,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县级骨干教师比例从2014年的14%提升到现在的37%。”
王丽勤的十年“下乡支教”,只是海盐探索优质均衡教育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2007年,我们积极鼓励城乡学校自主自发结对。”海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8年起,海盐便积极探索校际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了“1+X”教共体的新格局;2011年又推出城乡融合的集团化办学,官堂小学等乡镇小规模学校就此纳入了教育集团共生共建。从协作、共建到融合,海盐走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目前,海盐义务教育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覆盖率达100%,县域优质品牌集体化覆盖率43.76%。
在率先走出城乡抱团发展新路径的同时,海盐不断完善城乡师资流动体制机制,以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城区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在海盐城乡教师交流中,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的任教经历是其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而来到城区轮岗的农村教师会保留相关待遇,轮岗教师在乡镇学校任名师、名校长的,科研津贴标准额外再上调25%。目前,海盐累计有1500多名教师参与轮岗,其中包括114名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
近年来,海盐还依托“优学在盐”应用开展教师“岗位不动、服务动”的柔性轮岗,促进优质师资全域共享,学校与学校间的课堂也实现了“同步”。作为全省首个全域开展同步课堂的县(市、区),海盐县域内的武原中学等学校打造新型智慧学校空间,实现了优质课堂向全县农村学校的全面辐射。依托数字化改革,海盐还打造了一站式立体化的“课后优服”平台,实现学校课后服务“一掌通办、一站统管、一屏智治”,破解家长看顾难、学校资源缺、活动无处寻、遇困无处解等难题。该模式在“浙里办”上架后,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经济发展助力教育振兴,教育又将反过来助推地方经济腾飞。”海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海盐一直坚持把实现教育共同富裕作为民生的大工程重点打造,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打造了一批具有“标识度”的教育成果,“教育事业关乎民生,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高水平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医疗“破圈”:普惠共享筑牢百姓健康防线
“以前有些药要跑去县城医院才能配到,现在家门口的慢病一体化门诊就能做到,太方便了!”在海盐县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八团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一体化门诊,前来复诊的张小英满脸笑容。
张小英是一名慢病患者,每月都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过去乡村医疗条件有限,她不得不经常跑去县城配药。如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一体化门诊,护士微笑着指导她用“智能健康小站”一体机进行自助体检,就能高效记录每一项数据;接诊医生通过AI智能小助手,迅速读取张小英的诊前检查数据,一番分析判断,就能告知她是否需要调整用药以及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让张小英倍感幸福,“现在农村条件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能配到各种药,医疗环境也很棒,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真要爆棚了!”
在海盐,许许多多的慢病患者都像张小英一样,即便生活在农村,每次诊疗数据都会第一时间同步上传到海盐慢病管理系统。随着各类数据的获取与互通,医防融合、慢病闭环管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等都有据可依。依托该系统,海盐进一步优化统一了医共体慢病药品目录和药品配备,让生活在农村的慢病患者配药变得格外便捷。张小英的经历,只是海盐老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的一个体现。
卫生健康工作是民生大事,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多年来,海盐一直坚持把卫生健康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构建民本卫生,打造健康海盐”为总目标,以缩小城乡、区域、人群健康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治理、政策、服务、评估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首批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海盐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唯一入选县。入选试验区以来,海盐健全政策、服务和评估三大体系,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实现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优质均衡、普惠共享。
目前,海盐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0家,其中县级公立医院6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2家,“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全覆盖。2023年,海盐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增幅18.66%,比县级医院高出216%,出院人次增幅98.76%,比县级医院高78.09%;整个县域就诊率、基层首诊率分别为90.79%、68.83%;基层省级标准化国医馆实现全覆盖,中医药进社区服务覆盖率100%。
近年来,海盐还首创“数智国医”应用,打造“中医基层化、应用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数字化“共享中药房”,破解了镇、村中医用药难题,该应用已在全国50多个县(市、区)进行复制推广。
“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是基层卫生工作的试验田,包括海盐在内的国家试验区要继续补短板、强弱项,为推动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经验、闯出更多路径。”今年3月,2024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海盐召开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傅卫在会上如此表示。
据悉,海盐作为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3年多来,“政府合意、医院愿意、医生乐意、群众满意”的多方共赢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我们将持续按照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要求,结合海盐实际,以基层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海盐力量。”海盐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枕山襟海绘盛景,踔厉奋发铸辉煌。未来,千年古县、滨海新城海盐还将继续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多领域持续深化“破圈”之举,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之城、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