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黄 烨 通讯员 姜宪伟 未署名图片为资料图片(由南湖区委宣传部提供)
冬日暖阳下,入目皆是景。从城市到乡村,道路平整通畅、房屋错落有致,一幅以田野为背景的村美人和共富新图景徐徐展开。
昨天,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举行。当天上午,部分与会代表来到嘉兴市南湖区进行现场考察。
“千万工程”引领万千蝶变、绽放万千新颜。时光见证变迁,21年来,南湖大地焕然一新,这里有人们向往的乡村,也有人们向往的生活。
村民过上“新生活”
每天一大早,101路公交车沐浴在阳光中,穿过喧嚣的城市,驶向美丽的乡村。抵达三星村公交站,一拨人欢笑着下车,不远处是三星村家宴中心,还有三个桃子研学基地……三星村公交站旁的草地上,“开往春天的101路”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101路公交车往来不息,见证了南湖大地的变迁。
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回忆道:“101路公交线路于2002年开通,往返于嘉兴火车站和凤桥。在这条线路开通前,村民想出村进市非常麻烦。”101线路一经开通,便受到了广泛好评,当时单程仅需4元,方便实惠,19座的中巴车几乎趟趟爆满。
为满足游客和村民的需求,101路后来延长了运行时间,增加了夜间班次。线路长了,运行时间长了,票价便宜了。现在乘坐这趟公交车,投币2元,刷卡只要1元。
101路公交车,是流动的风景线。乘坐公交的市民一路上总是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城与乡的边界渐渐消弭。“日子越来越好了!”58岁的三星村村民林夏英说,以前自己坐101路公交车去城里买东西、看病、卖桃子,现在都是城里游客坐着101路公交车来三星村看风景、买桃子,“大家都夸我们三星村好,我心里美着呢。”
早在2004年,嘉兴出台全国地级市首个《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六个一体化”搭建起统筹城乡的四梁八柱,城乡统筹从局部突破向整体推进迈进。
在这一年,《南湖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六个一体化”,明确提出要成为全市制度创新、双向互动的示范区,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的先行区。此后,南湖区围绕“富庶、均衡、和谐”这几个关键词,不断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星村发挥水蜜桃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做强产业、做美乡村、做活文旅、做优文化,绘就了一幅共富桃园的美丽画卷。”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杨新初在三星村考察时对记者说,“千万工程”给浙江农村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乡村有了“新产业”
昨天上午,凤桥镇联丰村大草坪上传来阵阵鼓声,村民们正在演奏非洲鼓,欢声笑语不时传来。
“我们村以前是一个以生猪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村,也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逐步转型成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网红村’。”凤桥镇副镇长、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遥望着风景如画的大草坪说,“十几年前,这里全是猪舍。”
那时候,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以生猪养殖为生,顶峰时村子里的猪舍总面积有23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是养猪挣钱再多,污染严重,城里人不想来,村里人都想跑。
“我们痛定思痛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花3年时间拆了20万平方米猪舍,整治了24公里河道。”李正峰说,久违的水清岸绿、清新空气终于回来了。
村里引导村民从“卖生猪”转向“卖风景”,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村游饭”。美丽乡村建设显露了联丰村的“美”,在焕然一新的环境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如今联丰村下属的自然村已有5个美丽乡村点,以点带面,联丰村实现了“全域美丽”。
美丽乡村有了美丽经济。去年,联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南湖区率先突破5万元大关,较2013年生猪退养前增加了1倍有余,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78万元。
“这里原来是两栋闲置农房。”嘉宾们走过村里的“乐来约野”音乐茶吧时,李正峰介绍道,音乐达人金文凯主动联系村里,开设了这个音乐茶吧,把这里打造成音乐爱好者交流的据点、村民休闲放松的趣点、游客打卡留念的网红点。再走没多远,则是返乡青年开的“村口咖啡”。
乡村美了,人气旺了。以前,年轻人宁可在城里租房子也不想待在农村的家;现在,随着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年轻人回流田园成了一种潮流。
“联丰村的蝶变始于‘千万工程’,成于经营发展乡村旅游。村容村貌变化的同时,怎么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衢州市副市长徐利水在考察时说,农村要吸引人、留住人,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起来,通过产业发展把乡村振兴的里子给撑起来。
田野来了“新青年”
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吸引了一大批“新青年”到广袤乡村大展宏图,在余新镇长秦村就有一群这样的人。
一张黝黑的脸,一架无人机,是90后新农人应超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标配”。应超出生在乡村,毕业后回到了田间。他给老一辈带来了现代化的农业理念,将现代化机械运用到了农业中。在绿康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他向全省的嘉宾介绍,该服务中心已具备育秧、烘干、农机服务、秸秆回收、农资配送等十大功能。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年轻人返乡创业,也有年轻人将异乡当成了故乡。在与绿康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遥遥相望的渔里青创中心,就有不少年轻人奋斗的印记,这里也是“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
“第一次来这里,就被惊艳了!”嘉兴乡里麦稞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姜野飞说。曾经西装革履的他戴上了草帽,将汗水挥洒在乡村运营中。他和一群年轻人共同在这里创业,将爱好和事业融合在一起,相继开了儿童户外乐园、宠物寄养乐园、乡野理疗馆、民宿等。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没有‘新农人’就没有新农村。”余新镇镇长吴奕锋介绍,目前,该片区已经吸纳了海归留学生、中央美院毕业生、网易音乐人等50多位入乡青年。
余新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青年人才?吴奕锋觉得片区有“三个好”,第一是生态环境好,青年人感兴趣;第二是区位优势好,到市区也就20多分钟车程;第三是入乡政策好,市、区针对乡村运营制定了运营奖励等奖补政策,运营出色的团队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
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小来说:“余新镇通过美丽成片、产业成链、服务成网,促进村村融合、村企联合,村庄和产业耦合发展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美芳表示:“余新镇通过片区组团盘活资产和资源,青年入乡赋能专业运营,促进产村融合、城乡融合,推进共同富裕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边走边看边听,嘉宾们对“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南湖蝶变频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