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朱 鑫 唐潇伦 通讯员 黄凌芝 缪尔璇 图片由秦山街道提供
一粒原子核的裂变,能带来什么?40年前,它让名不见经传的秦山成为我国核电起步之地;如今,它再次让秦山成为我国核能利用的探路先锋。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海盐县秦山街道的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只见现场一片火热景象,工人正忙着预埋管线、调试设备,助企服务“店小二”则穿梭在园区各处,一一对照“定制”需求仔细查验。
“明年1月,首批5家企业将入驻,全部按照‘定制’要求交付。”现场工程项目负责人梁鹏兴奋地说,等整体交付、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用同位素产业基地。
2004年2月,中核集团自主研发同位素项目在秦山启动;2019年9月,我国首批国产医用钴-60生产成功;2022年10月,全国最大的同位素生产基地开建;2023年12月,世界500强诺华制药签约落户海盐;今年12月,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未来产业先导区获批……
历经20年自力更生的科研长跑,未来产业横空出世。一粒原子核迸发的能量,正催生一个新风口。
无中生有:一只同位素“炼丹炉”的研发长跑
看不见、摸不着的同位素,在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例如医学诊断中的X光、CT,农业、工业领域的辐照杀菌,以及能够治疗癌症的核药,都属于同位素产品。但长期以来,我国同位素都依赖进口,价格贵不说,供应还得不到保障,如能填补空白,就能带动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这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出的关键一步。”今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海盐成功投运,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激动地说。
这意味着,秦山核电能实现诸多同位素的稳定、持续和大规模生产,海盐这一未来产业也将有充沛的原料供应。
“同位素产业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从前原料生产‘卡脖子’,海盐没有任何竞争力;而现在,我们独有的商用重水堆核电站,就像是同位素的‘炼丹炉’。”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专班班长陈峰说。
从无到有,这只“炼丹炉”的锻造前后历时20年。
“最早是想从外方引进技术,自1995年开始引进重水堆项目,就进行了多次技术谈判,但每一次都止步于外方苛刻的条件。”在中国核电首席专家李厚文的回忆中,秦山核电于2004年走上自主研发这条路,是被“逼上梁山”!
没有图纸,没有样品,没有经验,自主研发的过程就像在迷雾中前行。秦山核电专项工程处高级工程师樊申举例,仅碳-14的生产,就用了两年时间进行论证和试验,针对堆芯新布置开展了756种功率分布计算。
得益于企地之间的紧密联系,“炼丹炉”研制的同时,海盐也在谋划着涉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位素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未来发展不可限量。2019年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双方一拍即合,海盐第一时间搭建团队,开展产业规划、招引,秦山核电则全力研发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
通过计算、建模等,秦山核电耗时近两年自主研制了一套安装工具。紧接着,又进行了2200多次模拟试验。“那段时间,专项组成员每天就睡3至5个小时,紧盯屏幕查看各项参数。”樊申说。
今年12月11日,首批镥-177靶件入堆,经过“炼丹炉”半个月的辐照,成功转化为镥-177医用同位素。之后,它将成为全球首款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核药的原料。
“一个产业的发展,最初的原料是非常重要的,解决了原料问题,相当于筑巢引凤,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中核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项目总监郝志杰说。
有中生新:一个千亩产业园的雄心壮志
如果说,一只“炼丹炉”解决的是“有没有”,那么海盐打造的千亩产业园,聚焦的就是未来的“行不行”。
大手笔布局大平台,2022年,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900亩,计划打造同位素生产基地、核技术应用拓展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核医疗中心等。
“要做就要尽全力,我们聘请了10位院士、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产业专班还把每月上报问题制成动态清单,由县主要领导牵头逐一攻克。”陈峰介绍,未来,海盐将成为集同位素研究与生产、核药研发与制备、核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核特色康养、核应急救援于一体的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
一手堆硬件,一手优服务。不同于普通产业,同位素产业相关企业对厂房、园区环境要求高,资质审批环节也更多,考验着当地政府的营商服务能力。
去年,历经17轮磋商,在得到184个问题的满意答复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制药落户海盐。秦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曹杰是这场招商的亲历者,他感慨道:“服务同位素产业,每一天都在学习,接触每一个新项目,都需要狠狠‘恶补’。”
去年7月,专为同位素产业配套的海盐县放射性药品监管分局成立,属全国首个县级放射性药品监管机构。“浙江省药监局还下设了服务站,我们全力以赴,一起闯关!”分局局长单燕飞信心十足。
借助诺华项目的招引、推进,海盐进一步理顺了同位素产业“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服务体系,创设了同位素产业“一类事”服务场景。今年8月,海盐县深化“专业+敬业”增值服务赋能高端制造业外资招引改革做法,还成为全省推广样本。
“我们企业从北京迁到海盐之后,许多资质要重新认证,没想到海盐有专业人员代办,给我们省了不少事。”嘉兴法伯新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桐说。
“海盐的高效服务帮我们省了至少一半的筹建时间,厂房交付后就能拎包入驻。”浙江砹尔法纽克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同江说。
“是海盐打动了我们,我们把12亿元投到秦山,在上海只留了6亿元!”嘉兴华核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顺杰说。
……
定制化的服务体系,吸引着更多同位素产业相关企业落户海盐,杭州湾畔的滩涂结出“葡萄串”,千亩千亿的园区正从规划走向现实。下一步,海盐将推动同位素产业向集群化发展,目标到2030年培育总规模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让产业从蓝图成为蓝海。
【专家点评】
抢滩布局未来产业
需要放大专属优势
——浙江大学教授、核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少泓
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等特征,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也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胜负手”。只有提前抢占未来产业风口,才能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海盐坐拥全国唯一的商用重水堆核电站,有“人无我有”的优势,比如,可以实现同位素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因同位素特殊的储存、运输、加工要求,海盐作为原料产地,在产业集群上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放大专属优势,海盐迅速集聚了一批包括世界500强、行业龙头、潜力科技型企业等项目,抢先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培育未来产业,认准了自身优势,就要大胆试、率先跑、勇敢闯。不只是核技术应用产业,当前,嘉兴已在氢能、航空航天等“新赛道”上进行布局,接下来要进一步放大专属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