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流动的盛宴 ⑤|木版年画焕光彩

日期:12-30
字号:
版面:第10版:视 觉1+1       上一篇    下一篇

  左:石彦敏创作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

  上左、上右:石彦敏给杨柳青木版年画上色。

  石彦敏和徒弟李嘉丽在创作杨柳青木版年画。

  石彦敏全神贯注地进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刻版工作。

  石彦敏创作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色彩艳而不俗,层次分明。

  航拍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南运河。

  石彦敏坐在亭子中,翻看杨柳青木版年画画册。

  石彦敏漫步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南运河畔。

  扫描二维码   领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非遗之美

  N总策划:杨 洁 监制:田建明 编导:高馨宇 文案:谭 娇 摄像:陆 巍 剪辑:高馨宇

  

  “流动的盛宴”第五站

  我们来到了

  天津市西青区

  领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非遗之美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坐落于南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在北方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但在历史上成为商贾云集的码头,这里还诞生了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柳青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版,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题材广泛、色彩艳丽、寓意吉祥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首。

  “来到杨柳青以后,我发现杨柳青年画的娃娃画得特别好,特别漂亮,从第一眼看到,我就爱上了杨柳青木版年画。”1979年出生的石彦敏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喜欢绘画,曾在河北老家画过工笔画和内画,婚后她随丈夫来到杨柳青,那时她根本想不到,杨柳青木版年画真的会成为她“能干一辈子的事业”。

  从最初来到杨柳青,石彦敏就被杨柳青木版年画深深吸引,“满脑子都是一定要学会杨柳青木版年画”。只是,那时她人生地不熟,一度面临“拜师无门”的窘境。

  杨柳青木版年画有400多年历史,并有勾、刻、印、画、裱等5道制作工序。为了学会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绘制技艺,石彦敏想到一个“最笨的办法”——去镇上的年画作坊当学徒,先学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年画制作。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一位从杨柳青年画社退休的老画师,在跟着这位老师学了一年多后,她终于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都说学艺三年,我学艺的过程其实非常坎坷。”石彦敏说,她有美术基础,所以学得比其他人快些,但她能独立完成画作后也发现,自己对年画作品的理解并没有老师傅到位。

  所以她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迫切渴望得到技术上的精进。为此,多年来,她四处拜师学艺,接连拜过5位名师,还积极前往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各类进修活动,学习绘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各种工艺。

  在学习多家长处,不断积累后,石彦敏领悟到,只有以更高的视角看待民间艺术,才能真正发掘并呈现其中的美。

  最终,石彦敏将杨柳青木版年画这门技艺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把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技法和工笔画技法相结合,绘制出别具个人风格的年画作品——色彩艳而不俗,层次分明,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使画面更加完美。

  学艺难,守艺更难。

  “这个行当不挣钱,我还经常忙得顾不上家。”石彦敏笑着说,最开始学木版年画,家里人都反对,都劝她改行,但她对杨柳青木版年画了解得越多,就越爱它,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她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她的这份热爱,也深深打动了家人,现在每到过年,家里都会摆上由她创作的年画,孩子也会跟着她学年画。

  在石彦敏的年画工作室里,一幅“大娃娃抱鱼”的年画格外吸引人的眼球,这幅名为“莲年有余”的画作,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之一,也是当初让石彦敏看一眼就忘不掉的那幅年画。

  在石彦敏看来,年画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记录时代发展、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从年画里,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习俗、习惯和希望,那是最美好和最纯粹的东西。

  “我会一直画下去。”望着一幅幅精美的年画,石彦敏坚定地说。

  岁月悠悠,运河静静流淌,它见证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也记录着岸边人们生活的变迁与成长。

  如今,透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细腻线条和斑斓色彩,仿若能听见往昔市井的喧闹,看见古街的烟火升腾。运河边的人们,阔步向前走着,怀揣着满腔热爱,描绘着美好的生活。

  杨柳青木版年画正焕发着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