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看新兴产业如何培育壮大

日期:12-30
字号:
版面:第04版:嘉兴“无中生有”经济现象新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朱胜伟 黄 烨 邓雪珂 通讯员 陈一薇 王 辉 图片由嘉兴国家高新区提供

  

  北起东升西路、南至中山西路,嘉兴市秀洲区有一条仅2.6公里长的路,路两边分布的企业年产值加在一起有390多亿元,平均每米身价超1500万元!

  这条路叫作康和路。路的两边,分布着嘉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嘉兴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川禾新材料有限公司、嘉兴索罗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光伏产业企业。

  全国光伏看浙江,浙江光伏看嘉兴。2007年,秀洲区触摸光伏产业;2012年,秀洲先导探索出分布式光伏应用的“秀洲模式”,被列为全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并在全国推广;2023年,隆基绿能嘉兴基地被认证为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秀洲区17年前种下的“太阳梦”如今已盛开繁花,光伏成了这里最闪亮的IP,新能源产业的璀璨光芒在这里聚拢,照亮了绿色发展的前行之路。

  

  无中生有:一块玻璃崛起“追光”产业

  

  一粒粒小小的石英砂,在经过一道道复杂工艺的“千锤百炼”之后,进阶之路也由此开启,最终成为太阳能光伏玻璃。给一块块玻璃进行技术革新,让福莱特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玻璃深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以光伏玻璃为核心,涵盖优质浮法玻璃、节能玻璃、家居玻璃等多元化产品,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玻璃企业。

  这块玻璃的“转身”,发轫于17年前。

  善弈者谋势。福莱特在1998年成立之初还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中小微企业,创始人阮洪良凭借早年在嘉兴玻璃制品厂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率先布局玻璃市场新蓝海。

  2006年,福莱特就已开始壮大,但阮洪良并不满足于此。彼时,国内光伏产业刚刚起步,硅片生产被各路资本追逐,但作为其重要配套产品的超白玻璃却要从国外进口,这让阮洪良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在太阳能都尚未被广泛认知的年代,阮洪良便引领技术团队展开光伏玻璃制造工艺的研究与分析。而现实的挑战摆在面前——超白玻璃的生产一旦点火开窑就不能停产,否则设备就会报废。

  “项目上还是不上,我经历了一个星期的思想斗争,那一周不管是吃饭还是走路,满脑子都是玻璃,其他什么都听不进去。”最终,阮洪良决定上马光伏玻璃项目,开启他的“追光”之路。

  为尽早拿出产品,2006年福莱特收购了上海一家生产光伏玻璃的老厂,将其改造后投入生产。然而,开局并不顺利。“前期每天都亏20多万元,但我只能挺住,不能停。”阮洪良回忆道。

  转机发生在3个月后,福莱特生产的光伏玻璃不仅率先在国内通过瑞士SPF认证,打破国外企业对于超白压花玻璃生产的垄断,而且成功实现光伏玻璃的国产化,开启领跑中国光伏玻璃产业之路。

  这块玻璃,也是秀洲区光伏产业发展的起点。2007年8月,福莱特决定返回嘉兴再发展,在秀洲区洪合镇和秀洲工业园区分别进行了投资,成立了浙江嘉福玻璃有限公司和福莱特本部生产基地。

  得益于这片土地的滋养,福莱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嘉兴市首家“A+H”上市公司、全球头部光伏玻璃制造商之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

  2012年,秀洲光伏产业迎来“质变”,被列为全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分布式光伏应用的“秀洲模式”。

  依托福莱特的光伏玻璃,隆基、阿特斯等龙头企业相继选择秀洲。如今,这里已形成“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研究院+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圈,集聚起光伏新能源相关企业200余家,“电池片+光伏玻璃+配套产品+光伏组件”的全产业链也已炼成,正向着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挺进。

  

  有中生新:一座“灯塔”照亮智造未来

  

  流水线上的电池片快速移动、组装,无人驾驶的AGV物流车时不时穿梭而过,激光划片、焊接、封装、质检等工序一气呵成……每16秒,便有一块光伏组件下线。2023年12月,隆基绿能嘉兴基地被世界经济论坛(WEF)认证为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在大海中,灯塔是船舶航行的“指路明灯”;在企业里,“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最高水平。隆基绿能嘉兴基地也成了全球光伏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我们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90%以上,单位小时产量提升了35%。”隆基绿能嘉兴基地负责人刘爱军说,“在这里,我们有很多上下游好伙伴、好邻居,我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些企业,这也是隆基‘牵手’秀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路之隔的福莱特订购光伏玻璃,光伏焊带是从800米外的川禾新材料运过来的……在隆基绿能嘉兴基地的供应链里,65%的采购通过“附近的人”实现,这里因此成为隆基绿能所有生产基地中成本最低的一个。

  放眼秀洲光伏产业建设版图,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了“1+1=1”的产业融合,而产业智造发展,带来了“1+1>2”的高效变化。

  在秀洲,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把握光伏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等特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同时,将核心技术的“命门”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龙头企业隆基、阿特斯等纷纷掀起“绿色风暴”。如阿特斯改进光伏电池板胶膜铺设工艺,实现胶膜卷无缝拼接,降低固废产生;污泥焚烧行业的“领头羊”嘉爱斯,也尝试将自身技术优势嫁接到光伏回收行业中,推行无害化处理……

  光伏产业要向上发展,创新是关键引擎。许多企业正在上演着“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的发展故事。

  嘉兴市小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单晶硅制绒添加剂K01,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将国内光伏添加剂产品的成本降低80%左右,为整个光伏行业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浙江中聚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无氟背板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由于传统背板含氟,存在回收难、易污染环境的隐忧,一直是光伏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难点,中聚材料便选择聚烯烃作为原材料,经过改性突破无氟材料长期耐紫外的局限。2018年8月,中聚材料第一条无氟背板产线投产,并在同年12月实现量产,成为国内第一家聚烯烃共挤无氟背板的生产制造企业。

  追光逐日,聚势向新。眼下的秀洲正不断提升“捕捉阳光”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跑出追光“嘉”速度。

  

  【专家点评】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需要做好“链”文章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研究部高级工程师吕芳

  

  只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抓住全球生产力变革的大趋势,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光伏,无疑是秀洲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从上游快速单晶硅制绒添加剂的创新研发,到中游电池片、光伏玻璃、无氟背板等光伏零部件的智造引领,再到下游组件生产与应用,这里集聚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构建了“龙头集聚、链条完整、生态完善”的发展格局。

  犹如幼苗生长需要沃土与阳光的滋养,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亟须在“链”字上多做文章,从而通过聚力“链”出产业新动能。当前,嘉兴正努力在智能制造、新型储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接下来更要做好“链”文章,提升要素集聚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渗透力,从而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