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陶“享”童年 天妃小学以陶艺文化引领学生向美而行

日期:12-29
字号:
版面:第07版:成长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记者 朱静燕 图片由学校提供

  走进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塑美楼一楼大厅,跃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有质朴童趣的“小陶人”,有“临摹”镇上古桥的陶土烧制的“桥”,还有“复刻”本土商贸历史的大型陶艺作品《海上丝绸之路》……这场以“文明的碎片”为名的天妃小学陶瓷艺术作品展上,展出的大多是该校学生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用泥土来描绘家乡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孩子们的灵动天性。

  孩子们质朴又大气的陶艺作品里,“藏”着天妃小学近20年的特色陶艺课程的“进阶”之路,也积淀着学校办学20年来“做快乐读书人,建快乐书香校”的育人目标。

  “本次陶瓷艺术作品展既是我校办学20周年的成果展示,也是我们这些年用陶艺来传承家乡文化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天妃小学副校长沈中良说。

  扎根乡土,快乐陶艺启迪成长智慧

  学校2004年成立,2005年便开启了陶艺教学实践的探索之路。“我们第一个陶艺社团叫小火龙陶艺工作室,那时只有十来个孩子参加,但大家玩陶、学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每天都早早到学校,放下书包便来到工作室进行陶艺创作。”那时,沈中良是小火龙陶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孩子们整天拉着我说,‘老师!今天我要做一条龙。’‘我要把今天看到的惊险一幕用陶泥表现出来。’……那时的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对陶艺学习的热情,他们也在时刻感染着我,现在想起来,满满的快乐与幸福。”

  当年学陶艺的孩子们,如今都发展得很好。2006年进小火龙陶艺工作室的费金钰同学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比他早一年进工作室的钟磊,目前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成生物学专业就读博士,他曾给母校老师发来视频:“天妃的六年,很多事都不记得了,但是学陶艺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些年在学校‘玩泥巴’的日子,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陶艺启迪智慧”,这是天妃小学19年来艺术特色办学的目标与定位,与学校的“感恩积淀人生、书香润泽心灵、足球康健体魄和劳动铸就生命”的五大办学特色融为一体,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小火龙陶艺工作室的成功创办,使陶艺开始走进美术课堂,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员实施陶艺校本课程,每月一次陶艺大课堂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陶艺这一“火与土”的艺术熏陶,在普及性课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感受陶泥带来的魅力与快乐。学校目前立足“美术课堂抓基础、陶艺社团显特长、陶艺大课堂重普及、陶艺节向综合”的教学实施路径,努力培养天小学子的审美、艺术、创意以及艺术素养。陶艺也成了天妃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棒载体”。从2007年开始,天妃小学每学年都举办一次陶艺节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陶艺节上,全校老师、孩子以及家长们共同参与活动,一起用陶泥“书写”自己心目中的“火与土”的艺术,一起编陶报、摄陶影、绘瓷画、塑造型、话故事……陶艺课程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它融合了美育、劳育、德育、智育,是学校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

  学校所在的乍浦镇,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历史,拥有丰富的渔村地域文化资源,“浙北最后的渔村”就坐落于此。这里长大的农村孩子,好动、不怕脏、能吃苦。因此,学校有意识地将渔村文化、风俗融入陶艺课程中,让孩子们通过学习陶艺了解家乡、传承先人的智慧与匠心。

  这一切努力,都凝结在2019年由学校师生共同创作的大型陶艺作品《渔船之作》中。美术组的老师,带着孩子们用传统的陶艺再现乍浦渔民的渔船制作过程,孩子们用一件件陶艺作品重现了当年“画图纸”“搭框架”“板填充”“抹油灰”“上桐油”“下水仪式”等“六步”造船工艺;又用无数艘孩子们创作的乍浦渔船“还原”当时乍浦繁荣的渔业盛景……这件令人震撼的作品,当年参加了国际非遗传承作品展,得到了专家和业内老师们的肯定。

  走向全国,陶艺文化铸就教育“金名片”

  如今,漫步在天妃小学的校园内,经常能“撞”见陶艺元素:除了陶艺展览馆,校园里还有陶乐园、陶艺廊、室外二十四节气陶艺展示架、年级陶艺优秀作品展示墙、沈中良陶艺名师工作室、陶艺展厅……不经意间,你还能看见孩子们多年来创作的陶艺作品被陈列在校园的角角落落,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陶艺文化氛围。

  不仅如此,师生们的陶艺作品也从校园走向了社会,在“喜迎奥运”环东湖陶艺作品展中喜获金奖;多件陶艺作品入选嘉兴市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大型陶艺作品《同舟共济》《渔船之作》两次远赴浙师大美术学院展出;2022年,在景德镇美术馆举行的“造物空间杯”全国陶艺展中获金奖,之后在江苏徐州、上海青浦、浙江义乌等地进行了巡展。

  随着师生们的作品走入公众视野,天妃小学的“渔乡陶艺”等校本课程体系及实践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渔乡陶艺”获评浙江省第六届精品课程,此后,在浙师大朱敬东教授的指导下,学校又编著了《泥性土情》教材,201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教材既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又关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沈中良老师还参与了浙江省美术新教材《泥娃娃》《吹吹打打》等课程的编写;学校陶艺教育教学以科研为导向,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美术老师们更是在边做边思考的过程中,开展了以陶艺为主线的课题研究,浙江省级课题《面向儿童生活的学校陶艺教学研究》、嘉兴市级课题《基于乡土美术的小学陶艺教学研究》《小学陶艺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及多个平湖市级的陶艺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先后在2011年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班、2014年浙江省特级教师年会以及2018年全国“千课万人”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承担了陶艺课的教学展示;2023年,学校与平湖博物馆承办了陶艺教育论坛暨陶艺教育教学工作年会和“天妃杯”各省市师生非遗文化传承陶艺教学成果巡展,来自全国8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师生作品参与展出,获得了业界的好评;2024年6月,倪兵校长在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同年12月,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上,倪兵校长再次代表学校作了《劳“艺”结合 最美“育”见》主题交流,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肯定。学校成果与经验也在福建、四川、上海、江苏、江西、山东等地交流,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共研共生,不断开启学校陶艺新的探索之路。

  陶艺是天妃小学孩子们心中特别喜爱的课程之一。这20年来,学校通过陶艺教学展示、活动推广、科研提升、课程推进以及陶艺环境建设等打造了全方位的陶艺教育教学氛围,逐步将陶艺课程打造成学校的一张特色“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