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客】
N欧福泰
新疆,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我对新疆的了解,以前也是从高明正老师撰写、我参与编辑的《爱国大臣左宗棠》一书中了解到的。晚清大臣左宗棠在他七十多岁的高龄,排除了种种干扰,带着十万大军,身后还有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踏上了收复被沙俄侵占的新疆领土,誓死要将本属自己国家的领土收回,最终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收回。
我对新疆的了解,从小也是从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粗浅地知晓,反复无常的气候,一望无际的草原,少数民族“叼羊”的强悍……
清代诗人舒其绍在《天山行寄同年张雨岩太守》中写道,“天山突兀拔地起,雪光烛天天尺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9月上旬,机缘使然,我参加了嘉兴市民间旅游文化考察团,前往五千公里以外的新疆进行深度采风。9月1日,一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我就感受到新疆主食“馕”的魅力。到达乌鲁木齐的第一天傍晚,我和伟光兄、正巨兄、王虹兄等一起,游览了街容市貌,看到在热闹的阿里街灯火通明的食品店里,摆放最多的食品就是馕。这一朴实无华的新疆大众食品,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兄弟的手中,被制作成形状不一、令人眼馋的馕饼,小的大的圆的方的,有馅的无馅的,不一而足。
说真的,看到馕在制作中,将面粉压得紧紧实实,形状大如脸盆。尽管自己吃饭的胃口尚可,可看到偌大的馕,我真担心自己一下子吃不了。看到团友们纷纷解囊买馕,以备旅途中充饥,我也没买。之后在旅途用餐时,我就吃行前妻子硬塞给我的饼干,她说“万一旅途堵车可充饥”。团友们看到我吃甜饼干,生怕我吃不饱,经常塞馕给我。也真是怪,吃了带有咸味的馕,尽管只吃了四分之一,肚子顿时就饱了。后来在伊犁河畔的那拉提白色圆形毡房里,我看到桌子上摞着一厚叠馕时,还问哈萨克族大妈,“这么多的馕,你们吃得了?”大妈笑着对我说,“我们赶着牛羊,随着季节经常要换牧场,没有时间做饭的,就是拿这些馕当饭吃。”这让我对馕有了深切了解。
新疆的时间和嘉兴完全不一样,时差相隔大约三小时。气候也特别,中午还穿着汗衫,早晨和晚上却是要穿羽绒服。在嘉兴,傍晚6时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可在伊犁、阿勒泰地区,还是太阳高挂,人流如织。我们在新疆时,晚上10时多用晚餐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用完餐已是晚上11时左右。回到旅馆,我还要履行我的“新闻官”职责,将这一天的旅程记录下来,然后发到朋友圈,以作留念。往往等到行文完毕,发出文章,已是下半夜2时30分了。可也奇怪,尽管这么晚睡觉,也不影响我每天凌晨5时左右起床,穿着运动短裤和汗衫,冒着三五摄氏度的寒冷,竞走一小时,五公里左右。同室王虹兄看到我如此按部就班,禁不住说道,“我也真服了你了,你的身体好,也确实是真的好!”
新疆的山水确实美。旅途中,远处的天山,白雪皑皑,银光闪闪。近处的草原,青草尚未泛黄,牛马成群,羊儿咩咩,座座白色圆形的毡房点缀着绿色的草原,煞是好看。我们都纷纷拿起手机或相机,将这一以前只在纸面上看到的美景拍摄下来。一些女团友在合影以后,方兴未艾,禁不住唱起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些兴致颇浓的女团友还跳起了哈萨克舞蹈,一招一式还颇有型。山色秀丽、牛羊成群的景色实在太多了,以后再见到这样的景色,拍照的团友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实在是处处“太美了”!
沿着219国道行驶,在汽车经过的路边,农业工人用收割机收割番茄,在大片刚采摘完的番茄田中,成群的灰羊、黑羊、白羊寻觅着采摘剩下的番茄。色彩不一的羊群宛如广阔田野上缀上的朵朵彩云,甚为壮观。周围耸立的山峰层峦叠嶂,雄伟险峻。长着青草的山坡,一群群双峰驼、马和牛,如同一幅天山和阿尔泰山独有景致的山水画……
新疆之行,有说不完的赞美话,有唱不完的大美歌。我想,什么时候再去一趟大美新疆,让我彻底看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