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有志者,义无反顾

日期:12-26
字号:
版面:第09版:杂的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书记】

  N林上军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有志者,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最近也出现,有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说着这样的豪言壮语,转身就进了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大城市、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等,也很需要有志青年,但基层、西部、边疆、海岛、偏僻的地方,需要足够的有志青年。

  去大城市或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区域,进所谓的“好单位”,是许多年轻人所向往的;去艰苦地方,相对落后地区,有的属于无奈之行,往往要做思想动员工作。在有的学校,真正主动报名的似乎为数不多。有的去了,开始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呆了一阵子就不辞而别,或想方设法调动。于是,在一些相对落后、比较偏远的地区,尽管开出不菲的招才条件,但每年真正能留下来的人才仍旧捉襟见肘。所以,近期,当我看到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撰写的、反映二十余年前十五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自愿去新疆且末县第一中学当教师、扎根西部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的方向》一书时,马上抽时间进行阅读。

  且末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2003年统计人口56627人,行政区域总面积13.8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行政县中面积数一数二,相当于八个北京市、二十一个上海市,几乎是四个海南省,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甚至超过韩国、朝鲜。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新疆且末,自身比,各方面条件当然改善了许多,但与外界比,其仍然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三分之一面积是沙漠,所以这里黄沙漫漫、缺水少绿。当地俗语说,“且末人民苦,一年二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2023年6月公布 的数据显示,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8.51毫米,年平均浮尘天气九十八天。尽管这些年持续推进沙尘治理,但生态环境彻底改变谈何容易。由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2000年3月,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及学生人数流失严重;这年下学期,学校计划招收新生七个班,却只有一个班主任人选。学校领导走了十多所院校,从南跑到北,一路没能招来一名教师。然而,当他们进入河北保定学院时,却碰到从未有过的场面,动员会还没开,全校报名已超过四百人。经过几轮面试,筛选出十五人,这十五人中,有六名党员、三名省级优秀毕业生,两人放弃了省内重点大学本科深造的机会。

  当时,这十五名学生中,有的开始瞒着父母,当家人哭着坚决反对时,他们找各种理由说服家人,义无反顾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然也有支持自己孩子去且末从教的家长,尽管他们心里很舍不得。从河北保定出发,乘火车先到达西安,然后再转火车到库尔勒市,途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五个省(自治区),行程长达五千公里;由于当时火车慢、交通不便,整整五天四夜行程。虽然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里的各方面条件远出乎他们的预料、想象。一路上,到处是沙砾和乱石,置身其中,仿佛登临月球。在一个小站的门框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横批:“征战‘死亡’之海。”起风了,沙尘顿时铺天盖地而来,但当地人说,这还不是沙尘暴,顶多算扬尘。

  二十余年来,这十五人克服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住宿条件差、学生基础薄弱、个人问题解决难等诸多不利条件,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踔厉奋发,勇往直前,最终不但赢得学校师生们和当地群众的好评,获得诸多荣誉,个个事业有成,而且均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们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西部,贡献边疆,书写出各自的精彩人生。后期,有的还把远在家乡的爱人、父母接过来,彻底扎根且末。当时,有的谈恋爱只能通过手机,有的爱人虽也来到新疆,但一度相距遥远,照顾家庭殊为不便。2002年毕业生黄淑荣,2004年春节第一次探亲,正月十七返校。没想到五天后父亲去世,为了不影响她工作,家人一瞒三年。

  本书后部分,作者还把笔触延伸至后面几届学生乃至去西藏工作的学生。截至目前,保定学院已有三百七十多名毕业生扎根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西部和边疆地区,为当地带去了无穷的活力。为什么保定学院的学生能不惧艰苦、自觉自愿、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原来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底蕴深厚、名人英才辈出的学府。

  保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先生创办。在学校创办早期,由于创办者教育改革理念的开放与包容,便植入了红色基因。爱国青年在此集结,新文化运动于此勃兴。抗战初期,学生中党员、团员、外围组织成员人数竟然超过全校学生总数的80%,赢得了北方“小苏区”之美誉。风雨变迁,几经易名,校园一次次改换面貌,但“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办学思想没有变。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奠定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既有以王鹤寿、杨士杰、铁瑛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也有唐澍、王之平等我军高级将领,还有师昌绪、郭晓岚、臧伯平、刘泽如、丁浩川、梁斌等科教文化界名人,更有近两万名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保定二师与毛泽东曾经就读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一并被誉为全国“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

  当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等举措,也是激励众多学子走向基层、走向西部、走向边疆的重要因子。

  青春是什么?好女儿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意味着吃更多的苦、作出更多无私的奉献。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不求大回报、甘当铺路石,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这样的境界,乃至本书作者也深感钦佩、震撼。因为他曾经也是一名师专生,更能理解这些坚守在沙漠深处的同龄人。

  2014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如今,去西部工作、去边疆扎根,正在中国青年人中逐渐形成一股潮流。2023年是西部计划实施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全国累计招募、派遣46.5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地区两千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基层服务。

  《青春的方向》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激情岁月,书写的是一部青春无悔的真实剧目。作者通过实、虚并线的方式,既写毕业生去那边后的经历、故事,又附带保定学院红色史迹。不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平添了历史厚重感。

  保定学子的事迹,是青春力量的中国骄傲,是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