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212幅地图,绘写运河的古与今

日期:12-24
字号:
版面:第01版:南湖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邓雪珂

  通 讯 员 吕振焱

  千载奔流,一条运河穿镇过;长虹卧波,两岸繁华入眼来。

  站在“运河入浙第一镇”——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桥上,向北极目远眺,江苏吴江就在眼前;视线向南延伸,王江泾美景尽收眼底。12月22日上午,嘉兴首部运河学术图书——《秀洲运河古今地图集》在这里正式发布。

  据悉,该地图集由秀洲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出品,作为嘉兴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收官之作和嘉兴运河研究提档升级的开篇之作。

  一本书·融汇古今

  大运河的往昔流传于文字间,也定格在图像里。

  翻开《秀洲运河古今地图集》,里面囊括了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台北、嘉兴、湖州、苏州以及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212幅地图,90%为嘉兴本地首次公布,时间跨度为宋代至当代,其中既有罕见的古代与近代地图,也有各种与时俱进的当代地图。

  “这些地图不仅能体现运河的本体特征,而且反映出沿岸地区的历史变迁,体现了浓厚的学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特色。”作为地图集的编著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钦韬之前的学术重心一直放在苏嘉铁路上,“这次有机会‘走下’铁路‘来到’近在咫尺的运河,并通过既有文化意义又有技术价值的地图,为嘉兴运河研究转型升级、驶入学术正轨迈出抛砖引玉的第一步,我感觉很自豪。”

  在文化遗产长河当中,大运河是贯穿古今、百科全书般的灿烂存在;地图则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可广泛运用于历史、当下、未来的多个领域。“我们很重视历史地图的收集与研究,今年又正逢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就在今年六七月间,用3个星期就完成了地图集的编纂与排版。”岳钦韬说。

  汇聚运河力量,传承运河文化,激荡运河新潮。

  “《秀洲运河古今地图集》是嘉兴首部运河学术图书,也是浙江第一本运河地图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徐吉军教授是浙江运河研究权威学者,曾主编《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等大型史料丛书,在他看来,“挖掘运河古地图所蕴含的独特历史信息,对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这一宝贵的遗产及其‘流动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嘉兴的后发优势。”

  一群人·共话发展

  追根溯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是什么?

  “运河是朱彝尊、钱陈群、陆陇其等人往来大江南北的必经之路,因此今天的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日记、书信中找到出行记载。”嘉兴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猛说,“运河不仅是漕运的交通命脉,也是文艺的传承空间,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复旦大学邹怡副教授从地图学出发,指出本书收集的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十分珍贵,对学术研究和文旅项目规划设计的创新都很有帮助,他认为未来可将照片与地图相结合,并运用地图定位老照片的拍摄地点;苏州大学傅亮副教授专门研究近代中国的海关,他认为包括海关在内的嘉兴运河研究相对周边城市而言较为沉寂,接下来或许可以参照江苏在南京设置运河研究总院、地级市设立分院的做法,以当地高校为核心,将本地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从而开展运河历史、城建、旅游三方面的研究与成果转化。

  ……

  现场,来自长三角的专家共话嘉兴运河文化发展新模式。不同的研究领域、丰富的发言主题以及多样的观点与见解,汇聚于这场盛会,充分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指向一个共同的追求——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让古老的运河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会后,专家们一起跨过铁店港,走上长虹桥,欣赏运河及其两岸的冬日胜景,并纷纷表示希望在下一个十年里加入嘉兴运河研究的队伍,为“两个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秀洲,当前正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推进运河湾新城建设与“城市西进”,这些工作也都对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秀洲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联合市内外高校的学术力量开展创新研究,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未来也将以高站位、高技能、高精度、高效率的新模式推动秀洲文化事业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