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06班 钱逸丞 指导老师 汤洁
泥塑,是一种用黏土塑造成各种形状的民间手工艺,是我国古老且常见的民间手工艺术。主要是以泥为主原料,手工捏制成型,以动物、人物及小物件为主,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深受百姓喜爱。
“丁大师”这个名讳是我在爸爸口中听到的。第一次听到时就非常好奇,这位“大师”是做什么的?很荣幸,这个暑假认识了爸爸的朋友——泥塑大师丁海龙老师,并且参观了丁海龙非遗传承馆,也有幸了解到泥塑大师坎坷的成功之路。
来到丁老师的工作室,琳琅满目地摆放着他的泥塑作品。这些代表性的陈列作品中有我们嘉善从古到今的文人墨客、有国家院士,而更多的作品则来源于生活,例如邻家的老人、劳作的农民、大笑的孩童。每个作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表情,惟妙惟肖。
在丁老师的办公室,我们侃侃而谈。让我惊讶的是,丁老师的泥塑手艺居然是半路出家。年轻时候的丁老师是个木工,那时挨家挨户去给人家打家具、箍桶,做一些手工活。手艺成熟后自己做起了老板,开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家具厂。但因缺乏管理经验导致生意失败,欠下一身债务。于是南下深圳打工,在雕塑公司做了几年后拜师学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泥塑创作生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更具有艺术性,丁老师还去中国美院进修。而泥塑作品最关键的是烧制过程,说起这点丁老师感慨万千。出窑的作品不是塌陷就是开裂,有时甚至几炉、十几炉的失败,那时心灰意冷差点就此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朋友、家人的支持下,也因为热爱,最终坚持了下来,有了现在的成就。
如今,丁老师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大云镇缪家村的文化特派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丁老师了解了泥塑文化、学做泥塑。丁老师的泥塑馆如今热闹非凡,迎接着四方的朋友。丁老师说,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了解了丁老师的事迹后,更加让我明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持之以恒地为此付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发光吧!
了不起的“嘉”乡人
N602班 吴皓喆 指导老师 孙群峰
我的家乡是嘉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有文学家茅盾、漫画家张乐平、数学家陈省身等。他们勤劳刻苦又善良,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美丽的家乡。如今,我身边就有一位平凡而了不起的“嘉”乡人。他就是我们村的乡村医生单留根。
单留根爷爷出生在魏塘街道南北暑村,是地道的嘉兴人。今年已经71岁了,由于小时候勤奋好学受到推荐得以去卫生院进修,一九七四年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如今退休的他,受到返聘继续在医生的岗位上奋斗着,今年正好是第五十个年头了。
村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找留根爷爷看病了。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非常高尚,给人看一些小毛小病经常不收钱,甚至有些人宁可不去医院看病也要去村医务室找他。我的奶奶就是这样。她的膝盖因为关节炎经常痛得睡不着觉,这个时候她就会找留根爷爷扎上几针。医务室里的病人非常多,甚至工作忙到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却没时间吃午饭。但是他没有不耐烦,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他才肯下班。
留根爷爷还是在疫情的时候挺身而出的人。二〇二二年的一月份,我的手指不小心被门夹伤了,血像拧开的水龙头一样,止也止不住地流,妈妈害怕去医院交叉感染,不敢带我去医院。情急之下,妈妈打通了留根爷爷的电话,向他说明了情况试探地问他可不可以替我包扎伤口。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医务室人少,你们戴好口罩,过来吧。”在那个小小的医务室里,他帮我清洗了伤口,细心地帮我涂抹药膏,最后包扎好并叮嘱我说:“还好骨头没事,但是伤口千万不能碰水。”就这样我们隔天换一次药,有时候不是轮到他上班也会为了我特地赶过来。我的伤渐渐好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有很多,多到他自己肯定已经记不清了,可是受到他帮助的人却一直记得。
岁月如梭,留根爷爷五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不仅做到了医者仁心,还活到老学到老,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刻苦钻研,使自己的针灸水平更高了。很多外面的人听说他高超的技术,专门赶过来找他治疗。今年五月份单留根爷爷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乡村医生”。
留根爷爷身上很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嘉”乡人。
璀璨“嘉”乡星
N603班 黄博炎 指导老师 包晓英
嘉善,这座城如其名般地嘉人善,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不断上演着温暖人心的故事。这里,好人好事如繁星闪烁,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21年,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这座城市上演。84岁的徐老伯不慎掉入河中,河水深达三米多,五月底的河面余寒未消,围观的人们心急如焚,迅速拨打了110和120,却无人敢下水救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如英雄般挺身而出。那是年近七旬的吴明弟,听到消息的他从家中飞奔而出,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他奋力抱起一百六十多斤重的徐老伯,在水中奇迹般地游了二十多米,最终老人成功获救。吴明弟的壮举令人惊叹不已,他的勇气仿佛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善良。
然而,吴明弟的伟大之处不止于此。他不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还始终不离不弃地照顾着生病的妻子。更令人敬佩的是,在此之前,他已经三次救人于危难之中。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平凡的生活中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听到吴明弟的事迹,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敬佩之情。他究竟拥有多么巨大的勇气,才能在不顾自身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一次次地将他人从危险中拯救出来呢?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深情歌颂,值得我们由衷钦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学习吴明弟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习中,我们要像他一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为遇到难题的同学排忧解难。生活里,我们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他人伸出援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优秀的前辈和事迹看齐。
地嘉人善,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践行善良,让我们的生活如诗如画般美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善举而更加灿烂。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嘉善这片土地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涌现出更多如吴明弟般的平凡英雄。
一生只做教育这件事
N502班 蔡芷琪 指导老师 姚丽
泥土是平凡无奇的,但正是有了这些土壤才有了花草树木。一株花草是无人问津的,但正是有了它们的吐芳吐秀,才描绘出繁花似锦的景色……在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做着自己岗位上平凡的事,他越平凡,越简单,越彰显着简单的了不起。
一所中学因一个老人的到来而变得宁静。暑假前夕,一位老人将自己和已故妻子一生的积蓄捐给了学校,他就是张履洪。退休26载,他不忘校园,如今的他决定捐款100万元。也许100万元对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对退休教师来说,却是毕生积蓄。一生节俭的张老师和他的夫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现在为了教育事业又倾囊而出。张老师嘴上常说这样一句话——钱要用在刀刃上。而这个“刀刃”就是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教育事业。
当张老师拄着拐杖上台签下协议时,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泪目了,心中翻涌起阵阵涟漪,深深思考起了教书育人的意义。张老师夫妇一生只做教育这件事,现在又通过这样的善举来反哺社会。他们也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是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却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前程。
现在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以他们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终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嘉”乡人。
嘉善贤吏 济世为民
N402班 邹丁羽 指导老师 金凤
在嘉善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众多名人的光辉。其中,明代清官丁宾便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丁宾出生于嘉善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凭借着卓越的才华,于明隆庆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苏句容县令,从此走上仕途。
古代很多读书人都以做官为目标,对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看得无比重要。而丁宾为官清正廉洁,万历四年,因不肯滥用职权以诬陷当时得罪首辅张居正的原辽东御史刘台而遭到打击报复,被调离了实权衙门,派往了当时的留都委以一虚职。
虽仕途坎坷,但丁宾始终以百姓福祉为首要任务,在任期间,他多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当时,江苏各地遭遇了严重的水灾,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丁宾心急如焚,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救灾工作。由于当时已无实权,所以他只能向朝廷上奏请求赈灾救民,甚至四次捐出自己的家产以济周边县城的灾民。此等义举很快就受到当时浙江巡抚的重视并请求皇帝嘉奖丁宾的赈灾事迹,丁宾却诚惶诚恐地上奏以谢绝奖励,并请求皇帝将奖励自己的金银财宝分给老百姓。
丁宾不仅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他还不忘造福家乡。为了保障安全,其家族在镇周围的河面设置了栅栏,防止盗贼侵扰,因此这个小镇得名丁栅。丁家还多次为家乡捐资造桥:东来桥、南安桥、西城桥、北睦桥、丁栅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此外,丁宾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他捐百亩田给当时的嘉善学宫,同时聘请优秀的教师,鼓励学子勤奋读书,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丁宾一生为当时的百姓奔波劳碌,也为嘉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用其一生的经历向后人传承了地嘉人善的悠悠祖训。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年,我们应传承他的精神,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光者
N401班 计柯宇 指导老师 杨秋叶
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但还是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你才会慢慢成长。朱丽华,这位失去光明的推拿师,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朱丽华曾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少年时光,但18岁时的两次意外事故,让她彻底失去了光明。在突如其来的失明中,朱丽华的内心被深深的迷茫所笼罩。她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日复一日地陷入沉思。她觉得,这样的自己就是家人的负担,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1983年,朱丽华在广播中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她被张海迪高位截瘫却依旧乐观面对生活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这时的她才意识到,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于是,朱丽华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开始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恰好在这个时候,嘉兴创办了一个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成了这个培训班的第一届学员。她的双眼看不到,对穴位的掌握总是不够准确,学习进度也比别人慢了很多,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天练习十几个小时不休息,甚至双手拉伤都是家常便饭。她会用特制的盲文书籍,反复触摸每一个穴位的图示,在夜深人静时,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用录音设备记录下的学习内容,直到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最后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朱丽华的坚持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不仅掌握了推拿的技巧,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终于,朱丽华从培训班顺利毕业,她被分配到福利院,开始独自承担推拿业务,没过几年便开起了自己的中医推拿诊所,还成功考取了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了当地第一位盲人中医师。
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朱丽华总是愿意为别人撑起一把伞,她决定招收盲人学徒,把自己所有的本事和技术倾囊相授,让那些和自己一样失去了光明的人也能够依靠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在她的帮助下,上百名盲人成功出师,解决了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
她算不上富有,可她依旧愿意倾其积蓄,资助两千余名寒门学子继续学业;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筹建过程中,她慷慨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捐了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面对新冠疫情的暴发,她更是带头捐款捐物……
命运给了朱丽华一片黑暗,可她却把自己活成了这黑暗中的光明。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追光者致敬,愿我们都能在追求光与美的道路上向朱丽华奶奶学习,不畏艰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