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沈爱君 王国伟 通讯员 钱婧婧 图片由南洋学院提供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大学生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力量的生力军。他们发挥知识技能、思维观念、地区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创新实干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这其中,就有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们的身影。
乡村振兴大赛,南洋学子大丰收
今年5月至11月,南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学院教师方丽带领团队深入安吉县梅溪镇钱坑桥村。通过走访调研,团队融合村民与村委需求,创新设计党群服务中心,为当地提供集党群服务、文化交流、地域风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方案,该方案荣获“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银奖和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
今年6月,“善上青鸾”实践团队在船建学院从晚婷、岳晓萌、宋彦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嘉善县西塘镇鸦鹊村,探寻这里的“康养之道”。团队基于鸦鹊村整体规划、既有资源状况、人群需求和农舍现状问题,以康养为主题,运用五感理念,进行以“鸟居共生·智慧康养”为主题的民宿改造设计,助力实现鸟居共生、智慧康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项目成果获得“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铜奖和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银奖。
此外,南洋学子的“双轨赋能·和美乡村”项目获得 2024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24年第十届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三等奖;“数商兴农·胜景丰年”项目获得2024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第十二届“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二十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二等奖;“八亩探古·越韵兴乡”项目获得“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银奖、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声声颂吉”项目获得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铜奖;在溪头村解锁非遗“活标本”获得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铜奖、第三届全省大学生助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
“双轨赋能·和美乡村”
今年暑假,南洋学院财经与商贸学院“禾田味道·心心向农”团队实地走访浙江多地村落,调研了嘉兴市5个乡村后,确定以“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双轨赋能理念,设计“专”“精”“特”“新”四个维度的实践对策,提出“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经营、“特”色化定位以及“新”颖化驱动四个发展思路,建设“乡村运营的新产业”、培育“乡村运营的新农人”、绘就“乡村运营的新文旅”、巧用“乡村运营的新农具”。
团队成员针对凤桥水蜜桃、洪合蜜梨、嘉兴大米等嘉兴本土农特产品,开展直播助农活动20余场,累计观看约5万人,创造经济效益近40万元,并与6个村、企签订合作意向书。
在学院吴玲玲、曾蓉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子们迅速成长,他们化身“乡村CEO”,肩负起品牌推介官、乡村培训师、乡村代言人、文旅经理人、AIGC新农人5个核心角色,发挥青年新农人投身助农惠农的积极带动效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数商兴农·智荟菱珑”
今年11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团队与嘉兴艺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横向课题协议。与此同时,“小小糖糕师”“菱诗连连看”“农民画拼图大作战”3款H5小游戏也正式在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乡村驿站上线,标志着团队为期2个多月的实践设计项目获得了圆满的收尾。
项目团队在徐微、吉袁媛、时建琴3位老师的指导下,走进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围绕胜丰村“拓展文旅年轻市场、提升文旅经济”这一需求,在村内通过“三访”进行实地数据取样分析问题——实地走访胜丰村、实地寻访非遗匠人、实地采访村民和游客;通过融合胜丰村产业、美学、文化、价值四大区域元素,形成以“枕水胜丰”为品牌,以“乐游互动”为主题,以“年轻人返乡”为目标的“数商兴农、智荟菱珑”乐玩式交互体验助力胜丰村全链式 IP 文旅品牌项目策划。该项目荣获2024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第二十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二等奖、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铜奖。
“遗风寻迹·声声颂吉”
今年6月至11月,南洋学院设计与信息学院教师王哮天、蔡萧临、孙凛威带领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前往安吉县古城村,以驻村调研、文创产品设计、产品落地与推广等实践行动,为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带来了崭新的活力。
在文创产品系列化实践中,先后推出“古越探秘”考古体验玩具、“越韵茗盏”茶具及包装、“云越生徽”系列徽章、“越风漆行”系列漆扇等设计,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其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通过这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不仅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安吉古城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创产品的销售直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促进了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文创产品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安吉古城,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氛围。
在安吉县章村镇郎村村,设计与信息学院师生团队还推出了“声声颂吉”——响木舞品牌和随手礼设计。他们以具有代表性的响木舞为研究核心,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体验,深入挖掘响木舞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致力于塑造响木舞的品牌形象。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品牌标识、辅助图形、标准色彩及辅助色彩的设计工作。同时,本研究还设计了一系列融合畲族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包括响木舞主题的扭蛋机、郎村冰箱贴、保鲜膜分割器、畲药养生锤、响木鱼玩具、茶叶礼盒以及文创冰淇淋等。本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公众对响木舞的了解和喜爱,从而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溪头村解锁 非遗“活标本”
今年6月,南洋学院设计与信息学院工业设计专任教师蔡萧临带着“解锁‘海丝’之源的‘一村人’共富新模式”团队,走进了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对溪头村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调研村庄基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发展现状、村庄治理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在深入分析核心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出了产品年轻化与品质提升、品牌创意创新、推广策略的协同化和集中化等解决方案。
蔡萧临说,自己工作后主持的教科研课题主要是文化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的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以及课程改革正好有与宋韵文化相关的板块。瓷器是宋代非常典型的作品,龙泉的青瓷是在宋代达到鼎盛,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欧、非等。溪头村是全球首个陶瓷类非遗传承地,境内现存的瓷土矿场、原料加工作坊以及13座古龙窑,是非遗“活标本”。
此次“解锁‘海丝’之源的‘一村人’共富新模式”项目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目标,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宋式生活体验记”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宋式文化体验与现代生活集市于一体的新型文旅融合平台,旨在提升公众对该地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的新业态,为溪头村乃至宝溪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心声
“禾田味道·心心向农”团队核心成员周文杰:作为一名“农三代”,深度参与本次乡村实践活动,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升华了思想和觉悟,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使命。
“数商兴农,智荟菱珑”团队成员鲍静文:从构思胜丰村文旅品牌整体设计到组织红船宣讲活动和农民画研学活动,再到设计项目的实际落地,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智慧。我深刻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使命。
“善上青鸾”团队核心成员叶晨:此次乡村振兴比赛,我深刻体会到尊重乡村文化与满足现代需求并重的重要性。通过融入当地元素与现代设计,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提升了游客体验。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设计能力,更让我认识到乡村振兴需深刻理解乡村,创新融合,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柯安顺:南洋学院师生团队在本次文创产品设计上构思精巧,设计新颖,生动反映了越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同时兼顾了趣味性,称得上是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艺术品” 。
遗风寻迹实践团队长郑禧:长达半年的乡村振兴项目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不仅检验了我们团队的产品设计能力,同时推动了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个荣誉,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