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居 郦 摄 影 朱 炯
秋收冬藏,山林是如何把一年的希望“藏”起来的呢?关于种子,自然界至今仍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地球上究竟生存着多少种植物?多少物种在演化过程中被淘汰?12月14日,由嘉兴市科技馆和南湖晚报联合组建的科学小记者团走进初冬的山林,去聆听种子的密语。
车厢小课堂
原来银杏是濒危物种
在我们嘉兴,银杏在公园、街道和其他人工环境中十分常见,秋冬季节,路边金黄的银杏是广大市民绝佳的拍照背景。
“但小记者们你们知道吗,银杏实际上被列入了濒危物种名单。”
“啊?”
“在野生环境中,银杏的数量却相当稀少,导致银杏生态多样性相对单一,城市中大多数人工种植的银杏都是通过无性繁殖的,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严重不足……”
12月14日,穿上蓝马甲、坐上大巴车的科学小记者们,关于种子的探索之旅从科普老师的“车厢小课堂”开始啦!
在丰收的秋季,植物收获果实,也孕育新生命——种子。千百年来,种子和果实互为因果。在漫长的衍化过程中,不少植物的果实构造极为巧妙,既包裹着种子,又助于种子的传播。老师让小记者们掏出小书包里的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很多种子有着美味的‘外表’,就是为了让我们帮助种子传播。”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甚至成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有依靠风力传播的种子,比如蒲公英有降落伞状的冠毛,它们借着风的力量,飞向很远。也有依靠结构传播的种子,比如苍耳子自身长有钩刺,成熟后,附着在经过的动物毛羽或人类衣裤上,跟着它们去流浪……”老师的分享让沉闷的车厢变成了移动的小课堂,趣味多多。
秋收冬藏
去大自然里“进货”啦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小记者们来到位于太湖边无锡军嶂古道。这里作为20世纪70年代当地山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有着自然的“韵味”,丘陵地区植被种类丰富。科普老师精心选择植物种类,用心设计课程路线,带着小记者们从起点——宝界山林公园出发,开启此次探索之旅。
出发,去山野课堂里“进货”啦!走了没一会儿,小记者们就到了第一站——水杉林。随着季节变化,它们的叶片由绿变黄,由黄变红,与山丘交相辉映,层林尽染。
“看,这就是水杉的种子,果荚呈长条形。”种子被老师轻轻一捏就碎掉了。老师又说:“那它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没错。”
在科普老师们的带领下,小记者们通过与果实的“碰撞”,打开触觉,初识植物种子。接着以任务探寻的形式,打开五感,在户外寻找种子。
初冬的大自然里,小记者们轻轻拨开枯叶,就能有意外的收获,乌桕、女贞果、鹅掌楸、银杏叶,还有野生的橡子、松果……大自然随处都是寻宝地,不断给孩子们带来各种惊喜!“世界上有多少种植物,又有多少种子呢?”“大约有37万种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大门,与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其他还有蕨类、苔藓、地衣、藻类等。”
做一个“种子相框”
期待来年“科学的硕果”
一路毅行,一路学习,山野“拾秋”的快乐让小记者们忘记了疲劳,欢歌笑语一路收获了满满一袋子的“硕果”。
小记者们打开收集袋,拿出“拾秋”的收获向老师一一“献宝”:“这是我收集到的栀子的种子,它是橙色的,特别像一架迷你火箭,尾部就像绿色的火焰喷涌而出,好似承载着大大的梦想,马上要飞去另一个山头。”“这是已经发芽的橡树种子,我要种在我们家院子里。”每一颗种子都拥有其独特的外形和特性,有的圆润,有的扁平,有的细长,有的短粗,有的艳丽,有的质朴,各具特色。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秘密,静待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活动的尾声,大家围坐在一棵高大的枫树下面,从收集到的种子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将它们以各种巧思和创意排列在相框中,开始做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种子相框”。没一会儿工夫,一件件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艺术品陆续完成了。
带着大自然馈赠的礼物,踏上归途的小记者们有了更多感悟:
“我们见到了许多繁殖方式不同的植物,让我领略了生命的奇妙。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它们有现在这世外桃源一般宜居的环境,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许多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是鸟类、昆虫的主要食物。所以,小朋友们欣赏美丽果实的时候切勿暴力采摘。”
“今天我在山里面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种子和果实,但也请不要随意食用。因为有些果实可能有毒性,误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