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生病了孩子特别“作”? 可能是得了心理“季节病”

日期:12-18
字号:
版面:第03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妈妈,我想先玩一会儿手机。”“玩什么手机,赶紧写作业,生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记者日前在嘉兴一家医院的住院部里看到的场景,因流感生病住院的小学生小刘(化名)在医院因为玩手机和写作业的事与妈妈产生了矛盾。

  近期因感染流感病毒生病的孩子不少,这些孩子或在家吃药或住院治疗,有的家长就请假在家照顾生病的娃,相处时间一长,像小刘母子这样的亲子矛盾就增加了。孩子生病了真的会变“作”?家长在照顾生病的孩子时又应当掌握哪些情绪疏导“小妙招”?记者采访了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指导组组长孔宁。

  流感带来心理“季节病”

  “随着流感季的到来,孩子们不仅会有生理上的‘季节病’,也会有心理上的‘季节病’。”孔宁说,由于生理上的不舒服,往往会让孩子在情绪上有焦虑、孤独感、无力感、控制感丧失、依赖性增加等表现。

  小刘生病住院期间,身体上的不舒服本来就会带给他情绪上的焦虑,加上在医院不能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孤独感和无力感也会上升。“这时候,小刘对父母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孔宁说。

  记者注意到,小刘的妈妈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儿子急躁。对此,孔宁说,家长在刚照顾孩子时往往是“爱意满满”的,但随着时间延长等各种因素影响,“爱就消失了”。

  家长为何会逐渐失控?孔宁分析道:“部分家长在孩子生病之初会有情感过度投入和焦虑的表现,这背后隐藏着对孩子身体和学业的担忧。”除此之外,面对孩子“病期延长”,家长的情绪会在此时耗竭,由此产生情绪失控,特别是有些家长还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这种情绪势必会加剧。

  记者注意到,小刘多次吵闹着“要奶奶在医院照顾,不要妈妈”。父母和祖辈在照顾孩子时有哪些不同呢?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照顾孩子时,确实要比父母更有耐心。”孔宁说,一方面是因为“隔代亲”,另一方面则是老人在照顾孩子时常常用一些温暖、慈爱的词汇和动作,“当然,祖辈没有工作上的压力也是重要原因。”

  情绪疏导“小妙招”收好不谢

  正如孔宁所说,生病的孩子在情感上更有依赖性。这时候,家长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心理“季节病”?

  孔宁从家长自我调节、引导孩子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家长自我调节方面,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与理性,要认识到,孩子在特殊时期产生心理上的波动是正常现象;其次是设定“合理期望”,不要用平时的标准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最后,家长也可以向朋友、亲人寻求心理疏导,缓解自己的情绪。“多一点耐心,当然,不能让‘关爱’变成‘宠爱’。”孔宁说,“家长和爷爷奶奶一起照顾孩子时,要商量好‘统一标准’,不能放任孩子提出无理要求。”

  引导孩子方面,要多给孩子一些正向的鼓励和暗示,让他明白,打败病毒这件事并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要扮演好一个陪伴者的角色。”孔宁坦言,这时候陪伴比说教更重要。

  当然,陪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家长要给孩子的言行划定界限。孔宁建议,家长要结合孩子平时的表现,分辨孩子在生病期间哪些行为是真实需求,哪些行为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例如,孩子生病期间想要让父母多陪伴,想要休息好再完成学业,这是真实需求。然而,想要趁此机会一直玩手机或看电视,就是“逃避责任”的表现。对于“逃避责任”的表现,孔宁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这些要求替换成其他健康向上的事情,例如画画、玩益智类游戏等。

  “总之,孩子生病遭罪,家长也不好受。希望家长们能理智客观看待孩子的心理‘季节病’,掌握好情绪疏导‘小妙招’,陪伴孩子一起迎来身体上的康复和心理上的好转,以元气满满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孔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