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流动的盛宴 ②|海宁皮影叙古今

日期:12-17
字号:
版面:第07版:视觉1+1       上一篇    下一篇

  航拍海宁市。

  海宁皮影艺术团副团长——郎章铭。

  皮影戏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小孩子爱上看皮影戏。

  左:皮影人——孙悟空。

  皮影戏表演。

  手艺人在制作皮影人。

  人们在练习皮影戏表演。

  N总策划:杨 洁 监制:田建明 编导:高馨宇 文案:谭 娇 摄像:陆 巍 剪辑:高馨宇

  

  “流动的盛宴”第二站

  我们来到了

  海宁市斜桥镇

  领略海宁皮影戏的非遗之美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南宋时沿着大运河传入江南地区,以海宁一带为盛,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海宁皮影戏,影偶浓墨重彩,唱腔柔和婉转,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有着独特的江南韵味和地方特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从大运河传过来以后,就和我们海宁人的生活融为一体,那时逢年过节,看一场皮影戏就是最好的消遣。”“85后”郎章铭出生于海宁市皮影世家,是“郎家班”第五代传人。

  “我的爷爷是郎自立,他曾在浙江省皮影剧团任鼓板,当时他们剧团就是沿着水路撑着船到运河边的村镇,给大家表演皮影戏。”受爷爷的影响,海宁皮影戏给郎章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郎章铭经常跟着爷爷在家附近演出。演出间隙,他一会儿躲在台下,一会儿蹿上台去,说不出有多快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皮影戏作为“最古老的电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了传承好海宁皮影戏,2004年,郎自立的老同事——省皮影剧团团员沈圣标凭着一腔热爱,卖掉经营多年的铝合金厂,召集了7名皮影戏老艺人,拿出10万元资金注册了海宁江南皮影剧团(后更名为海宁皮影艺术团)。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怎样才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老艺人们犯了难。要对海宁皮影戏有情怀,还要肯下功夫学手艺,这样的年轻人相当难找,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郎章铭。

  “2008年,剧团创始人沈圣标团长三番五次地来我家拜访,希望郎章铭继承起‘郎家班’的衣钵。”谈及往事,郎章铭的父亲记忆犹新,“当时孩子大学即将毕业,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叫他回来做皮影戏行当,我们也感到很为难。”

  得知情况后,郎章铭翻来覆去睡不着。从家族情感上来说,自己责无旁贷,从个人意愿上来说,转行做皮影戏,确实充满挑战。脑海里闪过儿时看皮影戏的种种画面,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家乡试一试。

  2009年,郎章铭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海宁,来到了皮影剧团。他重新拿起签子棒,开始正式学习皮影戏。

  郎章铭几乎天天泡在皮影堆里,作为团里当时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和最年轻的团员,他得到了全团老艺人的“倾囊相授”,从皮影戏表演,到皮影制作、绘画,样样信手拈来。

  2012年,随着孩子的出生,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郎章铭不得不离开剧团。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海宁皮影戏,并且关心着剧团的发展。

  2014年,当剧团再次找到他时,郎章铭没有片刻犹豫,毅然回到了海宁皮影戏的怀抱,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走了。

  慢慢地,爱看皮影戏的人又多了起来。不过,郎章铭发现,因为剧本太老,台词晦涩难懂,演出时,年轻观众寥寥无几。

  为此,他大胆进行剧本创新,不仅在剧情上有所删减,还增加了普通话对白,并创作出多部现代剧本,让古老的皮影戏与现代社会更加合拍共鸣。他还尝试将皮影戏与游戏IP、说唱音乐等表演形式联动,让皮影戏更有青春活力。

  近几年,大家对皮影戏愈发喜爱,越来越多年轻人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皮影戏工作人员。在海宁皮影艺术团里,不仅有好几名“80后”“90后”,现在也有“00后”了。

  让郎章铭更为欣喜的是,很多小孩子爱上了皮影戏。他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是皮影戏迷,女儿几乎算得是半个“行家”。

  如今,海宁皮影戏走出海宁,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伊朗、卡塔尔等国家,都有海宁皮影艺术团的身影。

  当音乐响起,海宁皮影戏的幕布会再次拉开——极致地做好每一场演出,是海宁皮影戏的精神所在,也是中国守艺人的精神所在。

  在流淌不息的大运河畔,海宁皮影戏正走向更远的地方,演绎着新的动人故事。

  

  扫描二维码 领略海宁皮影戏的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