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从奔向“嘉兴蓝”到留住“嘉兴蓝”

日期:12-16
字号:
版面:第03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 讯 员 黄妙妙

  “今天外面的空气真是太好了,衬得蓝天白云特别‘高清’。”上周末,家住富安御园的小高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她格外关注空气质量。

  拥有更蓝的天空,呼吸更新鲜的空气,是百姓最热切的向往之一,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所在。近年来,嘉兴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综合运用科技、执法和管理等手段,努力给市民更多蓝天白云。

  市区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2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的58.9%提高到2024年的83.9%……从奔向“嘉兴蓝”到留住“嘉兴蓝”,嘉兴的脚步从未停歇。

  攻坚克难

  吹响蓝天保卫战号角

  推开窗,蓝天,白云,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打开微信,嘉兴人的朋友圈里总是晒着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谁能想到,十年前,“雾霾”曾是许多嘉兴人心中的痛。

  “还记得2013年的冬天,我结婚那天,因为早上雾霾过于严重,接亲环节是中午开始的。”嘉兴环保志愿宣讲员在一次分享中说道。

  “痛定思痛、负重前行、专项攻坚”,用这三个词形容嘉兴为保护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并不为过。

  2015年10月,嘉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治气办”)正式成立,随即,全市上下以工业废气治理、交通尾气治理、城乡烟气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扬尘是衡量一座城市干净程度的重要指标。嘉兴将市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每周定期编制精细化简报,并建立市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红黑榜”机制,每月开展暗访督查、约谈,定期进行通报曝光。

  在工业方面,嘉兴扎实推进,开展重点行业VOCs源头替代行动、低效设施升级改造行动、企业污染防治提级行动、锅炉炉窑深度治理行动、治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不断强化工业废气治理。

  走进嘉兴李朝化纤有限公司,一路干净整洁,厂区一角,两台天然气锅炉正在工作,没有任何异味和黑烟。据介绍,以前该公司使用燃煤锅炉,烟囱冒黑烟,煤灰到处飞。2016年初,公司淘汰两台燃煤锅炉,建了两台天然气锅炉,厂区内的环境卫生好了,空气污染也减少了。

  蓝天保卫战号角吹响,蓝天白云冲破“十面霾伏”,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映入眼帘。城市道路上,没有了排放黑烟的汽车污染空气;建筑工地上,车辆进出场地时不再尘土飞扬;田间小路边,不再有焚烧秸秆的袅袅黑烟……

  久久为功

  “嘉兴蓝”成为常态

  “防治污染的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是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奉献。”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蒋斌看来,大气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有丝毫松懈,蓝天保卫战还要毫不动摇地打下去。

  在治理大气的过程中,嘉兴更加注重“技防”和“人防”相结合,不仅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大气污染源精准治理,同时还依托民间力量,多渠道动员全民参与。

  近日,在于城镇黄桥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一架无人机正在园区上空来回盘旋,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实时监测大气质量。与此同时,地面走航监测车对重点区域进行精确快速的监测和科学分析,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实施在线自动监控。

  “长期以来,环境监察任务重、区域覆盖面广,借助无人机、走航监测车等先进工具,构建‘天+地’立体大气监测体系,有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环保管辖部副部长刘彦鹏介绍。

  一边是“黑科技”的加持,另一边是民间力量的增强。

  头戴帽子,身穿马甲,寒风中一抹红色的身影忙忙碌碌。记者来到大云镇大云村时,黄姚强正在村里“巡逻”,只见他这边嗅嗅,那边看看,不时低头在巡查本上“奋笔疾书”。作为一名“民间闻臭师”,黄姚强勤勤恳恳履职责、兢兢业业护家园。

  过去,很多居民投诉企业存在臭味,但环境检测结果往往是“达标”。现在,全市1000多名“闻臭师”拿着政府颁发的生态环境监督员证,可以循着臭味进企业检查。“我们都经过集中培训,闻到臭味了,一个电话,相关部门马上会解决并回复。”黄姚强说,“达不达标老百姓说了算,哪个企业还敢乱排放?”

  “嘉兴的大气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蒋斌表示,“我们将再接再厉,在大气质量改善的稳定性、持续性上再发猛力,在薄弱指标关键因子上狠下功夫,让‘嘉兴蓝’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