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你家的年货清单上有没有这道菜?

日期:12-13
字号:
版面:第05版: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吕 旸 汤梅婷

  

  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但在潮城海宁,浓浓的年味快要把人馋哭了!这诱人的年味,便是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在舌尖上跳跃、海宁人“年货清单”上必不可少的风干肉。而在海宁风干肉制作大师的手里,风干肉不仅是一道历史悠久的美味,其制作技艺还是一项非遗,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开启了不一样的新征程。

  

  18道工序59天的等待

  风干大肉、风干猪腿、风干青鱼、风干香肠、风干酱肉、风干酱鸭……这些天,在海宁的腌腊制品加工场,已弥漫起浓浓的年味。

  “海宁风干肉是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沉淀。”海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据《周礼》记载,风干肉在周朝时便是一种祭祖的祭品。春秋晚期孔子授徒,收“束脩”当学费,其中的“脩”就是风干肉,《论语》里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句子。

  色泽油亮、咸鲜浓郁的风干肉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一份匠心与传承。“海宁风干肉种类繁多,但每一块风干肉,都是时间的艺术品。”海宁风干肉制作艺人介绍,从选肉到风干,流程包括黑猪宰杀、选肉、炒盐、六次上盐、集中腌制、分层腌制、清洗盐渍、喷洒白酒、风干晾晒等18道工序,还需经过59天的耐心等待,自古便有“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说法,“制作风干肉是靠天吃饭,但每一步也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

  

  四代人的“传承与创新”

  历史悠久的海宁风干肉制作还有一个四代人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海宁风干肉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沈寿年,在杭州临平食品分公司任职时,为解决公司大量猪肉的保存问题,开始着手研究风干肉的制作方法及工艺流程,悠久而古老的海宁风干肉自此迎来了“春天”。

  “第二代传承人杨关年,自幼家中便以养猪为业,是许村当地名震一时的养猪大户,他从师傅沈寿年处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将海宁风干肉的制作技艺发扬光大。”据海宁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士介绍,而第三代传承人杨强富,为了传承父辈的手艺,带领海宁风干肉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他于2016年成立了海宁市许村镇强富腌腊制品加工场,面积达2800平方米。

  目前,海宁风干肉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至杨强富的儿子、第四代传承人杨冰的手里。为了传承这项家族技艺,杨冰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坚守着这项老手艺,并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创新研发了风干猪腿、风干青鱼、风干香肠、风干酱肉、风干酱鸭等多个品类,让海宁风干肉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份“咸鲜”飘香四方

  现如今,海宁市许村镇强富腌腊制品加工场,已不再是一家简单的风干肉制作工坊,更是海宁非遗的传承基地之一。今年,该加工场的许村强富肉食酱制技艺,还被列入海宁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成为非遗的传承基地,我们不仅生产风干肉,还集传承培训、文化传播、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对外交流、研学工坊为一体,并免费对外开放,供市民游客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走进风干肉的制作现场,了解它背后的历史与制作工艺。”海宁市许村镇强富腌腊制品加工场相关人士表示,正因如此,海宁风干肉也带动了当地发展和村民增收,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多年来为社会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困难村民400余人。

  现在,海宁风干肉不仅受到海宁本地及江浙沪一带食客的喜爱,还远销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如果你也想实地领略这项非遗的咸鲜味道,快去海宁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