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汪宁园
记者昨天从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了解到,在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管理下,位于姚庄镇的低碳水稻试验田不久前迎来了丰收。据初步统计,该试验田的亩产量超过550公斤,多项品质指标达到一等标准,为低碳农业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里说的低碳,是一种保护环境的种植模式。据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与嘉善县政府携手共建了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开始低碳水稻的种植,深入开展了土壤健康、数字经济、无废循环、低碳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推动相关产业的孵化与发展,为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新样板。
目前,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的核心试验大田总面积达到838亩,产量稳定。经过两个水稻生长季的辛勤耕耘和科学实验,这里产出的水稻不仅口感极佳、产量可观,更获得了灌溉用水节约80%、甲烷排放降低90%以上的显著环保成效。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碳水稻项目不仅通过引进节水抗旱稻品种减少了水分使用,还通过减少翻耕等耕作方式降低了碳排放。此外,节水抗旱稻的根系发达,对营养的吸收效率高,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未来,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还将在原有基础上对低碳水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探索其在其他农产品如黄桃产业中的应用潜力。”
那么,这个低碳大米和普通大米究竟有啥区别呢?一起来看一下他的“自述”吧——
大家好,我是垚垚,是一粒大米。我血统高贵,孕育自位于上海的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你们可别小看我哦,我是天选之子,爷爷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我从上百万份野生水稻材料中筛选了出来。
刚出生,爷爷就把我带到了缺吃少穿的山地丘陵地。喝不饱水,吃不到营养丰富的腐殖质,见不到我最喜欢的蚯蚓朋友,太阳也经常躲着我不来找我玩,倒是泥石流大哥、暴雨叔叔经常来找我玩。我很害怕,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辜负爷爷的期望,我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努力长大。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我不仅活了下来,还茁壮成长,现在的我被爷爷和他的学生们带到了全国各地。小小年纪的我见识可广了,大漠戈壁的盐碱地、缺吃少穿的坡耕地、有时硬邦邦有时软烂烂的复垦地,还有赤道酷暑之地,都成了我的家。这些家因为我都变得郁郁葱葱,人们看到白白胖胖的我都把我捧在手心里,笑得像孩子一样。
去年,我被爷爷带到了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一个叫桃花岛的地方,说是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要给我一个新的家。爷爷告诉我,这个家很大,有一群像他一样爱我的人,期待着我能和他们好好配合,去为中国农业探索一条适应气候变化的道路,让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村更加美丽富裕。
虽然那里离我的出生地很近,可是第一次来的我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个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配合好大哥哥大姐姐们。但是,谁让我是垚垚呢,见多识广又吃苦耐劳的我,答应爷爷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第一次来到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我就铆足了劲,配合爷爷与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在软烂烂的复垦地上努力把根扎得深深的,冲破砖头瓦块的阻碍,努力生长,还尽可能地少喝水、少吃化肥。一年过去了,爷爷说我表现太棒了,不仅品质好,喝的水少,产量达到了新高,还降低了90%以上的甲烷排放。我不知道啥是甲烷,但是爷爷很少夸我,这次夸我,我肯定是做了大贡献吧。
今年,大哥哥大姐姐们又把我种在了灌排水条件不好的复垦地里。有了去年的经验,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用什么力了,长得也更白更胖了。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里的水是太浦河饮用水水源地边上的,可清甜了,土虽然软烂了些,但还是挺有营养的。
说了这么多,要问我有什么用,你多吃我就有用啦!选我做饭的话,说明你很关注环境影响,很有品位哦!越多人选我,农民伯伯就会多种我,多种我就能减少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整个低碳农业就动起来了,咱们离碳中和目标也就能更近一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