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条大运河,跨越古今,贯通南北,奔流不息,连接着无数城镇,流淌着人间烟火,也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从年初开始,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读嘉视频工作室沿大运河流经路线,走访浙江、江苏、天津、北京等地,采访拍摄余杭清水丝绵、海宁皮影戏、南湖船拳、苏州评弹、杨柳青木版年画、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等非遗瑰宝。即日起,“读嘉”客户端推出系列短视频,邀您共赴这场“流动的盛宴”,以非遗视角挖掘传承大运河文化,展现古老大运河的时代新风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流动的盛宴”第一站
我们来到了
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
领略清水丝绵的非遗之美
塘栖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大运河畔,河流众多,水清而净,温而不寒,为种桑养蚕、丝绵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出产的清水丝绵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代,这里已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到唐代开元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近闻名。清代以后,清水丝绵名气更大。2008年6月,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清水丝绵制作主要有六道工序,成品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被当地百姓视若珍宝。
“大运河这边的人都养蚕,蚕丝被每家每户都会做。”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玉花说,清水丝绵,贵在一个清字,水越清,丝绵越白。
“12岁那年,妈妈问我要不要学做清水丝绵,我高兴得不得了。”回顾往事,胡玉花感触颇多,“一代代传下来,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情怀。”
大运河生生不息,滋养着这片土地,从一粒茧、一株桑,到清水丝绵千年传承,流淌着灿烂的历史文明,沉淀着厚重的情感寄托。
在塘栖镇,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婚嫁习俗,儿女成婚,家中女眷定会手工制作丝绵被,送上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清水丝绵很轻,很软,特别保暖,带有桑叶芽的清香,所以有助于睡眠。”胡玉花颇为骄傲,清水丝绵取材自然,除了软化蚕茧用的老碱和香油,过程中再没有其他添加,非常环保健康。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结婚时都做了丝绵被,现在轮到我给孩子做婚被了。”制作清水丝绵时,胡玉花满心欢喜。
近年来,作为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玉花经常手把手教大家制作丝绵被,大力推动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时代前行,清水丝绵与时俱进。塘栖开辟电商销售新模式,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动力;塘栖蚕桑民俗展示馆内,系列科普、活态展示等让人目不暇接;蚕桑文化风情游,让丝绵制作的魅力扑面而来……塘栖蚕桑习俗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绽放着非遗的迷人光彩。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清水丝绵如同一缕缕洁白柔韧的蚕丝,传递着一代代人的美好情感。
微风拂过大运河,在辽阔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们,不断编织着幸福温暖的明天。
N总策划: 杨 洁
监 制: 田建明
编 导: 高馨宇
文 案: 陶慧琳 谭 娇
摄 像: 沈晓巍 陆 巍 盛川州
摄 影: 王嘉宁
剪 辑: 高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