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陈培玉 王国伟 摄影 陈培玉
“你好,我要一杯拿铁,热的。”昨天上午10点多,随着顾客点单,吧台上的语音识别系统实时将声音转化为文字显示在电子屏上。看到订单,咖啡师李玲燕全神贯注地将咖啡粉压实,放进咖啡机进行萃取……
在喧闹的嘉善县人民大道上,“无声咖啡”安静地散发着咖啡香气,店内“我们是听障人士,还请您多包涵”的小贴士揭示着这家店的不同之处——这是嘉兴市首家全部由听障青年运营的咖啡馆。今年3月咖啡馆正式开业以来,他们用微笑代替言语,用咖啡传递温暖,一杯咖啡架起了公益的桥梁。日前,好消息传来,无声咖啡“商善融合”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上获得银奖。
无声的挑战
店里没有背景音乐,能听到打奶泡的“嘶嘶”声和咖啡器皿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很快,一杯咖啡就做好了。
李玲燕将热腾腾的咖啡递给顾客后,用手语表示“谢谢”。顾客微笑接过咖啡,说了一句“谢谢”——虽然李玲燕听不见,但是读懂了对方的口型和笑容。
李玲燕是这家咖啡店的“元老级员工”,但在工作之初,她对自己也充满了怀疑。
制作一杯咖啡,对于健全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是听障人士。比如,健全人可以通过听蒸汽棒的声音,了解打发奶泡的情况,但是李玲燕只能一次次观察,用手感知,慢慢积累经验;有的顾客会对咖啡提出各种要求,在反复沟通中就有点不耐烦了。虽然经历了十几节课的培训,但当初开始实际操作时,李玲燕还是状况频出。
“我还能行吗?要不然我还是回家做我的家庭主妇吧。”她用笔在平板上写下这样的话。
“无声咖啡”主理人陈波则耐心地安慰她,“第一周工作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你难道忘了自己成为咖啡师的初衷是什么吗?”
“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李玲燕在回复陈波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我要主动融入社会,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操作不熟练就一遍遍练习,听不到加热时间的提醒就在手腕上戴一个电子手表,和顾客交流尽量简短快捷……此时无声胜有声,努力的李玲燕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的传递
“我们想带动听障青年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今年12月1日,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终评的舞台上,“无声咖啡”的店长袁晓波面带自信的笑容,用熟练的手语向评委和全国志愿者代表讲述了一杯咖啡背后的温暖故事。
一杯咖啡传递爱的能量,让追光者成为造光者;小小的咖啡馆,不仅为残疾人就业搭建了舞台,也成了大众了解残疾人、走近残疾人的平台。
对于咖啡馆的盈利,陈波是这样安排的:20%用于支付店铺运营成本,30%用于店铺商业化运营发展,50%用于持续开展志愿服务。
咖啡馆除了固定聘用3名听障青年外,周末常态化提供2个公益岗位,暑期还联合“返家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增设公益工位5个。
陈波介绍,每周日,在咖啡馆开设“筑梦无声”公益手语课堂,这一课堂还开进青少年宫、图书馆、商圈青年之家等地,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1000余人次青少年参与,通过推广手语教学助力营造残疾人友好型社会。
在咖啡店外,还设置了“益家”糖水铺,每周为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送出100份时令饮品。
嘉善县目前有听障残疾人2875名。嘉善县残联组宣康复部主任李阳说:“‘无声咖啡’实现了从单一政府购买服务到志愿助残和商业运营良性循环。”
“无声咖啡”的香气,正越飘越远。
精彩的转身
陈波原先经营着一家农资店,从农资店到“无声咖啡”,可谓是“跨界之旅”。
陈波也是嘉善县萤火虫公益服务社负责人,在进行公益服务时,常有听障人士表达“想要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9年,陈波在一次公益行动中走进了北京一家“助聋”主题咖啡屋,便豁然开朗,“我也可以开一家这样的咖啡店!”
筹备多时,今年“无声咖啡”开业了。刚开业没多久,现实就给陈波“浇了一头冷水”。不少顾客一时不适应听障人士的服务,双方交流不顺畅,这也让咖啡师很受挫。
陈波在短暂失落过后开始探索,她首先对店内布置进行了改善,除增添一些温馨元素外,也会在显眼处张贴“我们是听障人士,如果出品有点慢,还请您多包涵”等小贴士,还创建了“无声咖啡”小程序让顾客自助下单。
“困难再多,也抵不过大家想要经营好咖啡店的决心。”陈波回忆,她和店员们常常一起商量怎么提高效率,也欣喜地发现顾客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交流不顺畅就不再光顾,反而很多人成了回头客。在一杯咖啡的传递中,店员和顾客之间形成了无声的默契。
如今,“无声咖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顾客进店之后笑容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