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生市”之正误

日期:12-04
字号:
版面:第10版:曝书亭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史琐话

  

  N查玉强

  查阅《海宁查氏族谱》,知数代居住嘉善的大部分查姓人源自海宁。乾隆元年(1736),因“科场试题案”累,流放关西已有十年之久的查基(字履旋,查嗣瑮之长子)获赦,时即携两弟东归。返籍不久,迫于生计,又迁居嘉善魏塘,遂成海宁查姓族人迁善之肇始。

  三昆仲迁善后,分门立户,作为长房的履旋公居于县大街丁家生市。

  魏塘为嘉善的城关镇,镇上一条自西向东的市河穿城而过,河之北岸有相并行的一条主街,谓县大街,1911年后,更名为中山路。时履旋公的居所就在中山路靠西段的“丁家生市”。此为一座七开间、七进深的独门大院,占地约有数十亩之广。1949年后已被收归国有,改作县邮电局之办公运营场所。这座大院在过去,查氏族谱上一直将之称作“丁家生市”。这名称挺拗口的,“丁家”能懂,“生市”难解。既有“生市”,宁有“熟市”?一直没弄清此名称之含义,但族人多不太在意,阅谱嘛,常一翻而过,一般也不大去深究。

  后阅清邑人曹庭栋著《魏塘纪胜》,始知履旋公的居所原系明一品大员、南京工部尚书丁宾之家祠——清惠公特祠。丁宾(1543-1633),嘉善之贤哲,晚明重臣,六朝元老。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权阉、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权倾天下。各省督抚慑于其势焰,多有谄媚,纷纷投其所好,争相为之修建生祠。自浙江道御史潘汝祯于天启六年(1626)在西湖边修建了第一座魏阉的生祠,一时之间,“几遍天下”,其生祠据称曾多达千余座。生祠(即为活人所建的祠堂)之设,原为民俗,自西汉始,早已有之,一般多为奉祀本朝有德政者,即为表彰当代杰出人士而设之。至于天启年间之修生祠,则已泛滥成灾,完全变成一场闹剧了。

  想必彼时已届暮年同时又拥有极好口碑(即客观上也具备了修建生祠条件)的丁宾,见各地大兴土木,都在修建生祠,心也为之而动。故在当地乡绅及故旧门生的鼓动、撺掇之下也修建起了丁家生祠。诚然,此时修建生祠虽非应时的必然举动,但确实是当朝的时髦产物,丁宾也不免俗,顺势而为了。由此,事后在海宁的查氏族谱上也就有“丁家生市”之说了,只是在修族谱时,谱局的誊抄者出现笔误,将本该是“祠”错写成“市”了(吴语“祠”之发音与“市”完全相同)。

  至此,关于为啥叫“生市”算是有说法了,然近阅嘉善县志,又觉得有点问题,县志曰:“丁清惠公特祠创于癸未(1643),成于甲申(1644),距公殁之癸酉(1633),盖十有二年”。有志为证,丁清惠公特祠创于丁宾故世后,而丁家生祠则建于丁宾在世之时。由此可见,丁家生祠仅存在至1643年,其后则改成为家祠了。只是查氏族谱仍沿用旧称,一直没改过来,1909年修的己酉谱如是,2006 修的丙戌谱依旧,从而让人仍会因有“生市”之称而有莫名其妙之感觉。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本不该出现的誊抄笔误,却在无意中为嘉善保存了一段史实:丁宾于天启年间曾修过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