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记者 赵倩 □医学技术指导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卒中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 朱晓东
脑卒中,老百姓俗称为“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可能引发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日趋增高,且脑卒中发病越来越年轻化,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约占中风患者的15%,且向20~30岁人群蔓延。脑卒中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青年脑卒中的预防迫在眉睫。本期健康封面,来自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卒中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朱晓东,向大众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
不良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
28岁的小张从黑龙江来到嘉兴某工厂工作,整个工厂宿舍的年轻人都喜欢熬夜,他也不例外,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通宵打游戏,烟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不仅如此,体重高达200斤的小张,虽然30岁不到,却早早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一天,小张在宿舍里突然出现口齿不清,半边身子也开始麻木。起初,他认为是最近没有休息好,没有太过在意。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小张被舍友送到了医院急诊。经头部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小张被诊断为急性脑梗。
好在,小张年纪较轻且脑梗面积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其口齿不清和肢体麻木的症状明显减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如今,很多青年人一方面,为了工作,整日疲于奔波;另一方面,为了释压,又放任自己嗜烟酒、熬夜、久坐少动、大吃大喝等不良生活习惯。“甚至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也丝毫不加注意,于是脑中风就盯上了这些人。”朱晓东强调,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就显著增加。
口齿不清、肢体麻木是中风先兆
39岁的齐先生没有稳定工作,生活作息极其不规律。他每天至少要喝两顿大酒,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亲朋好友曾多次劝他戒酒,但他总是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然而,长期酗酒终于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刚开始,他时不时觉得头晕、肢体无力,但在酒精的麻痹下,这些症状都未能引起他的重视,直到某天,他突然言语模糊不清,右侧肢体完全瘫痪,不久出现意识障碍。送医院后,齐先生被诊断为脑出血。
经过手术和后续的康复治疗,齐先生的性命虽得以保住,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半边身体几乎无法动弹,手臂无法抬起,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同时,不得不依靠拐杖勉强行走,每次只能走二三十米,且步履蹒跚,摇摇欲坠。
朱晓东指出,脑卒中发病前会有一些征兆,但由于症状较轻,很容易被人忽视。一旦出现卒中,病情进展加重,很可能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时机。
因此,须留意这些征兆:如突发一侧或双侧颜面部、上肢或下肢的无力或麻木;突发意识模糊或昏迷;突发言语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突发复视、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突发行走困难或不能平衡;突发眩晕、呕吐,突发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等,即使症状只持续几分钟,也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让患者就地侧卧,尽早送医。
肩颈按摩不当 可能“按”出大问题
43岁的吴女士,在下班路上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怎么也站不稳,身体往左侧倾倒。她立即拿出手机拨打了120,被救护车送往新安国际医院卒中中心,经颅脑磁共振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半球急性脑梗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左侧椎动脉出现夹层。朱晓东说:“这种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幸好抢救及时,经过积极治疗,吴女士已经顺利出院。
原来吴女士是一名教师,常年伏案工作导致肩颈酸痛,尝试了几次肩颈按摩。谁曾想,颈部酸痛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疼痛加剧,还伴有头昏、视物模糊等症状。前期并未引起重视,直至发生脑梗,吴女士这才感到后怕。朱晓东解释:“椎动脉在入颅之前位置表浅,活动度相对较大,当按颈部两侧时,如果手法不当、力度过重、过度牵拉或旋转,容易损伤椎动脉内膜,导致椎动脉夹层,从而诱发脑梗的发生。”
“有些人没有卒中的危险因素,但由于先天动脉壁中膜发育不良,再加上后天各种原因出现的颈部外伤,如车祸撞击、按摩不当、过度转颈抬头,甚至是情侣在脖子上亲吻‘种草莓’,都可能引起颈动脉夹层或椎动脉夹层。”朱晓东强调,如今,颈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已成为青年脑卒中的“头号杀手”。
脑梗竟是卵圆孔未闭惹的祸
32岁的孙先生在上班时突然言语不清,并且右侧肢体出现了乏力的症状,随后被同事们紧急送往新安国际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当即判断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立即启动了脑卒中紧急救治流程。
鉴于孙先生从发病到完成检查的时间未超过2小时,还处在静脉溶栓的最佳治疗时间内,在征得孙先生家属同意后,医生决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孙先生的病情有了显著好转,能够流畅地进行交流,右侧肢体的力量也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32岁的年轻小伙子,既不抽烟、喝酒,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怎么会突然脑卒中了呢?为了防止孙先生再度脑梗死,医生们开始查找病因。终于,在常规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朱晓东将目光聚焦在了患者的心脏上,通过右心声学造影,证实孙先生是心脏卵圆孔未闭。
“简单来说,患者的心脏存在一个房间隔缺损,即心脏内部的一个‘门’未能完全关闭,导致血液中的血栓能够穿过这个‘门’,随血液流向全身,包括大脑。一旦血栓堵塞了脑部的血管,就会导致脑梗。”朱晓东解释道。
针对这一发现,科室迅速请来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并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成功实施了介入封堵手术,将心脏内的这个“漏洞”堵住,从而避免了血栓再次进入大脑的风险。
做好3件事
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总以为青春是一条无尽的跑道,健康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同行者。然而,现实却给出了残酷的答案,越来越多的疾病盯上了青年人,脑卒中也逐渐年轻化。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朱晓东提出了三条实用建议,帮助年轻人规避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首先,年轻人在出现肢体麻木、言语模糊等轻微症状时,往往会归咎于疲劳或睡眠不足,而忽视了中风的可能性。这种心态可能导致延误治疗。因此,一旦出现症状,应提高警觉,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
“脑梗死后,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所以,一旦发生了脑梗死,应争取在溶栓时间窗,即发病后3至6小时内紧急送医,以争取溶解血栓、再通闭塞血管的机会,越早溶栓治疗,效果越好。”朱晓东补充说,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则是48小时以内,如果抢救及时,能够大大降低致死率以及致残率。”
其次,不良生活方式,如肥胖、酗酒、抽烟、熬夜等,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脑卒中。建议年轻人有节制的生活,包括控制“三高”、控制体重、戒烟、适量饮酒、不熬夜,适当增加体育活动。
最后,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潜在健康问题,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