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赵明煜
很久以前,乌镇东郊前珠东岳庙里有一位诨名潘“烂头”的主持法师,法术高明,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潘烂头,地方文献中有记载。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潘烂头法师,青镇北乡前朱庙黄冠也,有道术,能呵致风雨。尝一日召天神至侧,无事,神以朱笔点其头,头烂,故人即以‘烂头’呼之”。有关潘烂头的故事,民间流传着不少颇为有趣的传说。
他少时学习五雷正法时,预设醮坛,点烛焚香,手握宝剑,口念咒语,但总是难于召来天兵天将。有一天,潘烂头正蹲在毛厕出恭,一时心血来潮,拿了根树枝在地上比画着,口中念念有词,不想天将不期而至,问潘有何急事。潘烂头情急之下说,一时忘了草纸,请天将代劳。天将一听,如此小事召吾下凡,便怒从心起,用笔在其额头上轻轻地点了一下,以示惩罚,并扔下一袋膏药,嘱咐他必须贴上一百天,否则变成烂头。潘烂头不敢造次天天贴着,一直贴了九十九天。最后一天,恰好有朋友来访,说起身上十分疼痛,恳请法师医治。潘烂头顿起怜悯之心,竟然忘了天将嘱咐,将剩下的一张膏药给了那个朋友。没过多久,朋友的病痛解除了,潘烂头却由于没把膏药贴足一百天,头又烂了起来。于是,成了无法医治的“烂头”。从此以后,潘“烂头”便成了他的大名,而真名倒无人知晓。
潘烂头在江湖上行走多年,后来成为道院主持。他身材矮小,干瘪瘦削的脸上留着几根稀疏枯黄的胡须,穿着一件半旧的黑色羽士长袍,手中整天拿着一串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身后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童。
潘烂头生性好胜,喜欢与人斗法。有一年夏秋之交,天遇大旱,连续一个多月滴雨未下,永新乡周边的分乡港、永新港等主要河道都将干涸。眼看着正在拔节的禾苗就要枯死,老百姓心急如焚,纷纷想着各种办法祈求天上菩萨赐雨。有人把庙里的菩萨抬出来磕头拜谒请他帮忙,有人提议去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来作法求雨。潘烂头听到这一消息后就对他们说:“路远迢迢到江西请张天师来,田里的禾苗早就枯死了,不如我来作法,将太湖里的水引来,明天就能救禾苗!”众人一听都说:“既然潘法师有此本领,我们就不必舍近求远去请张天师了。”不过大家心里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当天夜里,潘法师在道场上设了醮坛,点烛焚香,手握宝剑,口中念念有词……到了第二天早晨,分乡港、永新港及周边河道果然涨满了水,历时一个多月的旱情终于解除了。大家十分感激潘法师作法引水救民,纷纷赞誉他法术高深。
这一消息后来传到张天师的耳里,他心中甚为不快,心想你潘法师不把我放在眼里,竟然坏了我的名声,于是便从江西龙虎山乘木筏赶来找潘烂头算账。这时,潘烂头正盘坐在蒲团上念经,突然左眼梢跳了一下,他掐指一算,知道张天师要来与他寻隙,便顺手从筷筒里拔出一把竹筷撒在水缸里。随后关照小道童,“师父要外出办事,你在道场上要一停不停地扫地,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停止,直到师父回来。”最后又说,“如果到天晚师父还不回来,说明师父已遭不测,你见到师父尸体时,一定要将口中的白沫舔来吞到肚里,这样师父的本事全会传给你。”小道童一一应诺着。
当张天师乘着木排从钱江源头沿着新安江、富春江飘然而下,到了杭州附近看见江中全是竹排,把整条江都堵住了,木排前进不得。张天师掐指一算,知道是潘烂头捣的鬼,想要阻止他前往。于是,连忙作法驾着云雾赶往前朱道院。这时,小道童正在山门内的道场上一停不停地扫地。张天师来到道院附近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饿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老乞丐,弓着身子走到道院门口向小道童乞讨,“小师父行行好,我几天没吃东西快要饿死了,赏口饭吃好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小道童一看这个讨饭老人十分可怜,悯惜之心油然而生,竟忘了师父的一再嘱咐,连忙跑到厨房盛了碗饭端来倒在老乞丐的碗里。
这时,潘烂头在空中依托着徒弟扫地时的尘雾欲赶往龙虎山,小道童一停止扫地,便从空中跌落下来正好掉在澜溪塘里,不识水性的他被淹死了。其实,潘烂头虽会腾云驾雾,但修炼得还并不到家。当他默念咒诀,全身发功腾云时,还须小道童在道院大天井里的道场上一停不停地扫地,靠着腾起的尘雾作依托,才能腾空上天。只要扫地一停,就会从半空中掉落下来。张天师深知潘烂头的这一弱点,便设计捉弄他一下,想不到会掉在河里。小道童不知内中缘由,等到天晚也不见师父回来,心里慌兮兮的。
第二天早晨,小道童来到河边淘米,看见师父的尸体已氽到河埠头。看着发泡的尸体,散发着阵阵臭气,满口不停地泛着白沫,他壮着胆子试了几次都不敢把白沫舔来吞到肚里。附近村民闻讯后,便将他的尸体打捞上来,安葬在道院西南的高地上。从此以后,潘烂头的一身道术便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