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日期:12-02
字号:
版面:第06版:山海经       上一篇    下一篇

  【笔记】 还金亭

  N陆炳祥

  清代沈廷瑞(1712-1787),字东瑜,晚号东畬,桐乡濮院镇人,著有《东畬杂记》,所记皆为昔日濮院的风土人情、古迹名胜、遗闻轶事,流传甚广。其中有着满满正能量的“还金亭”故事在老一辈人群中几乎众所周知。

  过去,大运河上桥梁极少,交通不便,两岸百姓的出行主要靠渡口摆渡,才能到对岸去。在大运河桐乡濮院段有一个叫张窑渡的渡口,南岸住着一位姓张的渡工,张渡工祖上几代人均以摆渡为业。不管寒冬酷暑,来一渡,去一渡,一天中不知要来回多少次,几乎没有消停的时间。

  一天傍晚,天空突然暗下来,眼看就有下雨了。忙乎了一整天的张渡工见没有渡客也想早点收工。刚停好渡船,手拿缆绳想把船缆好。忽听对岸传来“我要过河”的呼唤声,张渡工赶紧把船摇到对岸,一看,原来是个催租吏背着沉甸甸的盛着租金的袋子急匆匆赶来要摆渡,张渡工把那人渡过河去。当渡船一靠岸,催租吏一个箭步跃上河埠,急着赶路回家了。这时的张渡工也收拾东西想回家,但见催租吏那沉甸甸的袋子遗忘在船上,声嘶力竭地喊着,你忘东西了。可那催租吏早就不见踪影。眼看天色已黑,并已下起小雨,张渡工只得将租金袋子先拿回家再说。

  翌日天还未亮,张渡工背着那袋租金已早早地来到渡口,等候着催租吏的到来。晨曦中看到了催租吏在四处张望,未等对方开口,张渡工就把租金袋子递给了他。催租吏看着沉甸甸的袋子,紧绷的脸露出了笑容,并从袋子中取出一些银子酬谢张渡工,张渡工怎么也不肯收。催租吏既感动又无奈,再三道谢后离开。

  过了一段时间,张窑渡口上面的空地上,矗立起一个亭子来,匾额上写着“还金亭”三个大字。亭子里有块碑,写着张渡工拾金不昧的故事。亭子也成为后人遮风挡雨和休憩地方。

  “细雨如烟渺远汀,杨家泾接百花泾。还金亭识张摇渡,桑叶如云驿路青。”这是沈廷瑞曾孙沈涛(1800-1854,号苇汀)所著的《幽湖百咏》中的一首诗。《幽湖百咏》是沈涛仿清初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之例,配合《东畬杂记》中的史料加以补充完善写成的,共有近体诗七言绝句104首。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还金亭早已不复存在,张窑渡口也被大运河上的桥梁所代替,但张渡工拾金不昧的事迹和“还金亭”的故事却一代代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