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频道
太爷爷的刮泥刀
N吴镇教育集团吴镇小学607班 傅思瑜
指导老师 顾彩娟
太爷爷家中,有一把陈旧的刮泥刀。第一次看见它,它孤零零地躺在太爷爷常坐的一把太师椅边,好像许久没有人拿起过了。
我好奇地看着它,它的手柄和刀头是相连的,就是一块厚铁皮,上面布满大大小小斑驳的锈迹,星星点点的泥土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之后,变得干硬、板结、开裂,好像为这把本就陈旧不堪的刮泥刀打上了几个灰补丁,要多老气就有多老气。我自言自语道:“这把刮泥刀又旧又脏,还留着干什么?难道它是古董吗?”
一旁的外婆看见我手里的刮泥刀,便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我,这是太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我的太爷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盘窑师傅,当年他就是带着这把刮泥刀走南闯北,砌成了无数坚固、美观的窑墩,甚至还有几座窑墩保留至今,用于烧制京砖,修复古建筑,延续着传承窑文化的使命。我更惊讶了,太爷爷前几年过世了,在我的记忆中,太爷爷和平常的老爷爷没有什么不同,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慈眉善目。每次我去看他,他就坐在这把太师椅上,听着收音机,喝着茶,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这些小辈。
看到我不解的表情,外婆又从书架的最上层抽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那是一本看上去有些年份的书,可是看得出来,保存得很好,上面赫然写着七个大字:《窑乡的文化记忆》。翻开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几位走遍全国的盘窑师傅,其中就有太爷爷杨桂福的盘窑故事。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看着书中的图文,听着耳边外婆的呢喃,我仿佛看到还是瘦弱少年的太爷爷手里拿着刮泥刀,跟在师父和师兄们的身后,小心翼翼地走上通向窑顶那条又陡又长的“天梯”,崭新的泥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转眼间,少年成了壮实的青年。夏日毒辣的阳光照射下,青年穿着白背心和一条沾满尘土的旧中裤,满头满身的汗水把背心都浸透了。青年在未封顶的窑墩上,用脚步丈量这窑口的大小,用手中的泥刀“塌泥”、做“窑壳子”,一如师父当年。渐渐地,青年变成中年,由于常年的辛苦劳动,背已有些佝偻,头发也有些花白,他的身后跟着越来越多的徒弟,太爷爷一手握砖,一手操着刮泥刀,给徒弟们讲解这“塌泥”的要领。手中的那把泥刀因为时间的洗礼,变得陈旧无光,却又格外顺手。
合上这本《窑乡的文化记忆》,我再次将目光汇聚在这把刮泥刀上,它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特别的光辉,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把锈迹斑斑、被泥土尘封多年的刮泥刀是太爷爷的宝贝与执念;也是他勤奋努力,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的盘窑师父的见证;更是他辛劳一生,积淀下真诚踏实的象征。“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太爷爷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后辈,能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就是我心目中了不起的“嘉”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