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打造小记者“金字招牌”,社长总编这么说

日期:11-28
字号:
版面:第04版:全国媒体社长总编嘉兴行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戴瑞雪 摄影记者 闻人达 盛建生

  

  小记者工作架构起教育和新闻的桥梁,是提升南湖晚报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效应的助推器,更是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昨天上午,全国媒体社长总编嘉兴行暨晚报小记者工作交流会启动。来自国内众多媒体的30余位社长、总编、资深记者齐聚南湖畔,共同探讨小记者工作的现状和未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晚报小记者工作交流会上,大家敞开心扉谈现状、讲经验、话未来,齐心协力打造晚报工作“金字招牌”。

  

  聂海峰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辑

  南湖晚报小记者协会成立于1999年。25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小记者协会25年常青,规模从最初的2000余名小记者,发展到如今的近5万名。

  小记者活动项目化,是小记者协会的运营模式。借助“红船少年说”“小记者团”等项目化的运营模式,小记者协会助力近5万名小记者观察世界、表达自我,架构起教育和新闻的桥梁,打造了“党建高地引领下的红船少年嘉兴品牌”。

  “红船少年说”项目源于2018年,2022年正式冠名栏目“红船少年说”。多年来,相继开展了“红船少年说|文明城市·典范有我”系列活动、“红船少年说|我的城市我的嘉”大型主题寻访活动等活动。2023年,嘉兴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红船少年说”作为全市青少年主题活动项目,由一个项目主题扩展到红船少年倾听两会声音、红船少年对话城市发展等多个活动领域。“红船少年说”,让少儿发声,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少年儿童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是城市未来的主人。近年来,小记者协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了科学小记者团、嘉警小记者团、共富小记者团、嘉慈小记者团、法治小记者团、儿童友好小记者团等多个小记者团。小记者团用心用情观察和记录城市的变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丰富多彩的小记者活动、“三位一体”的融媒服务体系等,使小记者协会成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培养城市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一直在赶考路上,在创新和实践中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王华荣 嘉兴市公安局公共关系办公室主任

  2023年10月,嘉兴市公安局和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发起成立“南湖晚报嘉警小记者团”。嘉警小记者团成立以来,有效助力书写了“平安建设”大文章,成为警媒融合的示范样板。

  嘉警小记者团如何才能长久发展下去?我们的答案是——必须赋予小记者团丰富的内容,使其真正符合学生需要,小记者团才有生命力。

  我们在全市铺开小记者团活动,由市局牵头统筹、设计全年安排、首次活动打样,县(市、区)按照市局模块和计划全面推进。例如,推出了“十百千万”系列活动,即嘉兴市、县十个小记者站同步启动百场“功模见面会”、千名嘉警小记者进警营、万名小记者作品征集。

  同时,我们不断丰富活动主题,借助全媒体平台丰富活动内涵。与此同时,坚持品牌化运行,设计了小记者团专属LOGO、定制马甲等。我们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开展启蒙式安全防范教育,进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

  嘉警小记者活动凝聚了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市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也链接了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关工委等资源,实现小记者协会、公安、家校多方共赢的良好社会效果。嘉警小记者案例已成为警媒合作的重点项目,被评为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优秀案例。

  

  姜 晖新民晚报社读者俱乐部负责人

  拓宽视野、激发探究力、提升综合素养,是家长对孩子成为小记者的期待,也是我们媒体的使命和优势所在。过去一年里,新民晚报多措并举,链接多方资源,赋能小记者成长。

  我们结合品牌,讲好晚报故事。新民晚报创刊于1929年,至今已有95年的办报历史。在创刊地江苏南京的乌衣巷,流传着多位名人的故事,我们坚持“跟老读者讲故事,带小读者背古诗”,讲好晚报故事。

  我们结合品牌,做强品牌赛事和活动。副刊“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今年举行了全国性的“夜光杯”美文征集大赛,目前正在筹备“夜光杯”美文课,吸引更多中小学老师参与。“夜光杯”品牌的赛事和活动影响力正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我们对接采编资源,赋能小记者。记者要破圈跨界,小记者要东奔西走,通过开展小记者连线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为小记者授课、晚报记者为小记者授课等活动,为小记者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我们深耕上海,探究魔都魅力。我们积极对接上海的高校、高科技企业、建筑场馆等社会资源,在为小记者成长搭建平台的同时,助力晚报的健康发展。

  湖海为伴,山川相连;携手同进,赋能小记者。在传统媒体面临极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晚报同行更应“抱团取暖”,希望全国晚报的同仁能与新民晚报携起手来,共同为小记者提供高质量的活动和成长平台,推进小记者事业的发展。

  

  徐 瑾大连晚报副总编辑

  借助大连晚报大教育专栏的品牌力和影响力,2000年,大连晚报正式发起成立学生记者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成立至今,学生记者团累计组织开展线下实践活动千余场,拥有社会实践基地上百个,发表优秀学生记者习作上万篇,团队注册会员数突破万人。

  多年来,大连晚报学生记者团热衷公益事业,连续24年发起“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助学项目,被全国青基会系统授予“希望之友”称号,少年“急救官”公益项目也得到全市中小学生的响应。让青少年参与公益,既能使其全面了解社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责任心,这也是晚报学生记者团不变的初心。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项目化运作,2020年,大连晚报单独成立教育项目组,以项目活动为切口,为学生记者团“量身打造”各项活动。内容紧贴教育大纲,展现形式丰富多样,各项活动在得到大连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以及家校等多方支持的同时,也因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广受合作单位欢迎。

  四年来,凭借良好口碑与成员力量,大连晚报成功承接市级家风家教家训系列活动、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每年固定举办大连市中小学生诗词大会、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以赛事的推广不断提升学生记者团品牌影响力;在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大连晚报学生记者团志愿服务队申请上线“志愿汇”“志愿大连”,在引导组织公益活动的同时,走进中小学实现校园招募,让志愿服务队成为晚报学生记者团、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的支撑。

  在做大做强学生记者团的道路上,大连晚报教育项目组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学生记者团紧扣文旅主题,全面开启“小小文旅官”体验活动,逐步探索开启学生记者团活动转型之路。

  

  刘贝贝合肥晚报文教事业部总监

  合报小记者是合肥日报传媒集团于2014年春季打造的面向全市4至16岁青少年儿童的官方综合素质教育平台,目前注册人数千余人,其中金牌小记者400余人。

  小记者团以报社资源为依托,秉持拓展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空间、搭建展示平台的宗旨,全年组织各类活动200余场,参与家庭人数8000余人次。“小小中医、小小消防员、气象播报员”等职业体验型活动帮助小记者了解不同社会分工的意义,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开展劳动教育、体验农耕文化等社会实践型活动引导小记者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让青少年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促进健康成长。

  作为校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合报小记者以传统常规活动为基础,不断突破创新,推出了合报小记者研学游项目,包含半日游、一日游、冬令营和夏令营等系列,带领小记者“跟着书本去旅游”。此外,联动周边城市开展的长三角科普体验活动也收获好评连连。一系列创新活动形式,已成为促进合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活动载体。

  在宣传矩阵的打造上,合报小记者构建了“一报、一微、一视”三大平台,即周刊《合肥少年》、微信公众号“学在合肥工作室”、视频号“零距离工作室”。通过三大平台,展示合肥少年的优秀事迹和学习经验,发布合报小记者相关活动报道,全面展现小记者活动的品牌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方跃镇金华市传媒集团小记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华晚报小记者团成立于1997年,经过27年的发展,小记者队伍从最初的3000人到目前的3.6万余人,社会关注度与日俱增。

  近年来,金华晚报在小记者身上动脑筋、想办法,在“小”处做文章,借力小记者助推报纸转型,在创新、创优和创收方面都有所拓展,收获了传统报媒转型的新成果。

  服务也是生产力。为了让金华晚报小记者工作和服务被孩子需要、被家长需要、被教育界人士需要,晚报小记者团队通过“细分读物、细化权益、服务老师”等做法,不断提升服务。如推出幼儿阶段《萌娃画报》、小学阶段《小记者周刊》、初中阶段《初中生读本》等读本,满足不同年龄段小记者的需求;将小记者权益和福利从本市拓展到全省,并逐步往全国发展;在赠阅报纸、投稿发稿等标准化权益的基础上,结合小记者素养课程、自然探索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等需求,计划推出定制化小记者服务。

  借助数字化平台改造,金华晚报小记者团队基本解决了用户归集和触达问题。通过平台用户画像,精准触达每个用户,使小记者工作更高效也更便捷;学校小记者管理工作全部由班主任在线完成,稿件实现闭环管理,审核进度、发表情况等均通过实时通知发送至家长端、教师端,全面提升学校教师及小记者的活跃度。

  眼下,如何持续提升小记者吸引力、怎样做好小记者后半篇文章,是金华晚报乃至全国晚报小记者队伍都在思考的问题。期待抱团突围,破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