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青年养老院”何以成为“吾心安处”?

日期:11-26
字号:
版面:第02版: 嘉兴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N晚报记者 邹潭 沈瑜轩

  

  周末爆满、工作日冷清……由于乡村主打“亲子研学游”,这样的现象在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持续了好几个月。运营负责人赵林有些发愁,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前段时间,“青年养老院”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赵林很快抓住这一“商机”,调整装修设计与规划方向。

  几个月过去,赵林告诉记者,在“青年养老院”这一概念的加持下,不少人抱着期待慕名而来,村里的人流量大大增加。“有的年轻人只是来打个卡,有的直接租了一整年,还有的则是‘看对眼’后选择留下来开新店,发展乡村新的业态。”

  一个概念的加持,何以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前往?是噱头还是“真有东西”?近日,记者来到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一探究竟。

  

  重拾勇气再出发

  “青年养老”不等于“摆烂”

  早上起床先去咖啡店喝杯咖啡,在小院打套八段锦后,就去后院“禅坐”,下午去垂钓……这是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青年养老院”的住客柳振(化名)的一天。

  今年39岁的柳振,独自打拼近20年,说起曾经的“创业战绩”,他滔滔不绝,“已经在小院住了快小半年了,身边时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继续拼了’。”

  柳振说,他并没有“躺平”,而是在这里进行短暂的休整,“近期有一些新的感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或许再住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出发了。”

  与柳振的沉浸式入住不同,医生胡梦哲是这里的“常客”。“我外婆家就在附近,偶然间发现这里,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只要周末有时间,胡梦哲就会来这坐上一下午,有时候坐着发发呆,有时候会跟来往的客人闲聊,“在这里,我们不聊工作的烦恼,只聊美食、聊趣事、聊家常,也聊未来。”

  事实上,“青年养老院”作为新业态,引发了外界关于标签化的质疑。“青年没有进入养老状态,为什么要考虑养老场所?”“青年养老是鼓励‘躺平’吗?”

  “之所以引入‘青年养老院’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诉求,他们希望能有这样一个自我疏解、蓄能的空间,能够短暂地放松自己。”赵林说。

  门前是片池塘,屋后稻田金黄。从实际居住体验看,“青年养老院”更像是一个民宿,但与民宿的不同之处在于,“青年养老院”的业态更加丰富,篝火晚会、看非遗技艺、吃甜品、撸串,同时还承载着情绪释放的功能。“不少人来这边‘充电’,短暂地住上两天,周一又能元气满满地去上班了。”赵林说。

  

  打破生活信息差

  “养老”住客变“创业搭子”

  夜幕下,篝火旁,在“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有人诉说生活烦恼,有人诉说情感困惑,也有人在这里整装待发……

  “来店里的客人,最后都和我们成了朋友。”在“青年养老院”甜品店主理人王雨雯看来,她想提供的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环境,老朋友空了就来坐坐,而不只是一家让人想“打卡”的网红店。

  对王雨雯而言,“青年养老院”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还在于大家能通过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这对于迷茫期的我来说,也算找到一条发展路径。”

  青年们年龄相近,便会有共鸣。王雨雯与“青年养老院”的结缘,与好友钮鑫杰有很大关系。钮鑫杰是第一批入驻“青年养老院”的创业者之一,常常坐在自己的小店“江南小锔匠”里,安安静静地修补着破损的瓷器。在得知王雨雯有创业的想法后,便向她发出邀请。

  随着业态日益丰富,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来了之后觉得这里的氛围太好了,环境也很漂亮,当时就想,或许我可以在这里开一家咖啡店。”咖啡店老板姚晓华是一位手冲咖啡师,起初,她只是想来尝尝新晋网红店里的豆花,对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一眼钟情”的姚晓华,在和王雨雯畅谈过后,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就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套娃”似的留在了村子里,也让村里的年轻气息和艺术氛围愈发浓厚。

  “下一步,这里还将有烧烤店、茶室等业态入驻。”赵林说,“青年养老院”进驻乡村,把年轻人聚集起来,再通过年轻人的创意把更多年轻人留下来,这是好事,“这里不是青年养老的终点,而是青年在乡村创业的起点。”

  

  激发乡村新活力

  村民们有了新朋友

  白墙黛瓦颇有古韵,石径错落有致……在和传统烧烤店不太搭边的小庭院里,冯燕正和创业伙伴们商量着各种器具的摆放方式。

  “你们这烧烤店啥时候开业啊?”

  “在赶进度啦,等开业了,您来坐第一桌!”

  ……

  这是村里的老人家散步路过秋风营地烤肉店时常常发生的对话。

  冯燕告诉记者,村民的淳朴和亲切让她觉得很温暖,“爷爷奶奶特别欢迎我们,最令我惊讶的是,看到我们在整理收拾,他们竟然自发地带着扫帚、簸箕过来帮我们打扫。”

  王雨雯如今已是村里很多爷爷奶奶的新朋友。“之前我们店在装修的时候,下午四五点路上就没什么人了,现在,很多爷爷吃完饭会走过来和我们聊天,问上一句‘还没吃啊’。”

  村民们的变化,得益于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的积极改造与规划。之前,村里以农业发展为主,不少农户养殖鸭子。由于“各养各的”,鸭子的粪便、异味让不少想来看看的人“望而却步”,当地村民也不愿出来散步。

  想提升乡村人气,首先要改变环境。赵林团队和村里协调,将鸭子进行集中养殖,打造小黄鸭IP并植入研学大厅等公共空间,保留鸭棚的建筑特色改建成餐厅,提升鸭子的附加值。同时,将村民闲置的柴房、旧房改造成有乡村特色的咖啡馆、甜品店……

  随着“沉睡”的农田、农房等闲置资源被盘活,一个更有特色的村庄正在不断蜕变焕新。

  “这是多方共赢的,闲置资产被利用起来,想在乡村创业的人有了施展的空间,村庄的经济也能被带动起来。”赵林告诉记者,仅今年10月一个月,来村里短居、休闲、娱乐、工作、交流的年轻人就有2万多人,给村里带来了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