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N俞富江
沈雁冰(1896-1981),原名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玄珠等,桐乡乌镇人。1921年初,在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大量文艺作品及评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逝世后,其著作编为《茅盾全集》四十三卷出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沈雁冰是一位驰名中外的伟大作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自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在漫长的六十多年中,以茅盾为笔名,创作了《虹》《蚀》《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林家铺子》等一千多万字的珍贵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为此,说起茅盾那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畅销中外,深受无数人的喜爱。虽然“文人”茅盾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他在担任文化部部长期间廉政无私的情况知者甚少。沈雁冰自1949年至1964年连续担任了十五年文化部部长。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廉政无私,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国家公务人员的高尚品格。
“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是茅盾一直以来的信条。在旁人看来,作为曾担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用几张公家的信笺信封写信,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却十分注意。从乌镇茅盾故居的大量资料中不难发现,凡是他以私人的名义给家乡单位、亲友的一些书信,从来不用公家信笺信封。他给乌镇堂外甥祝人杰写的一些信,所用信笺均为普通的打字纸,信封也是文具店出售的那种极普通的信封。在对待公私问题上,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对身边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一年夏天,他和妻子一起到大连海边去度假。因为气候温暖无酷暑,他写信要北京家里寄来衣服。在家的警卫员收到信后,马上给他寄来一个衣包,一封回信也顺便夹在邮包里。他发现这一情况以后,心里很不高兴,批评警卫员,不应该将信夹在邮包里寄,认为这是在揩国家的油。
亲戚朋友遇到了困难求助沈雁冰解决,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原则性很强,从不以权谋私,一切秉公办事,赢得人们的尊敬。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刚担任文化部部长,来上海出差,家乡乌镇有两位亲友找他推荐工作。他对两位亲友说,新中国刚成立,确实很需要干部,但我不能私人给你们介绍工作,这是组织原则。改革开放初期,刚恢复高考,他的堂弟有个亲戚要报考大学,又怕考不上,堂弟给他写了封信,要他帮助走走关系。他在回信中说,“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更要坚持原则,不开走后门之路,这是我们经常得到的告诫。”在他的诚恳教育下,堂弟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