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王国伟 图片由绿城育华嘉兴长水实验学校提供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省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指导意见。
我市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期,一场主题为“深化学生评价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嘉兴·新加坡两地学业评价交流活动在绿城育华嘉兴长水实验学校举行。
两校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交流活动现场,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文化课程科主任杨碧凤老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由上至下的落实与发展”为主题,分享了南洋女中的教育实践。
杨碧凤说,学校的教育体系围绕21世纪技能培养、跨学科融合教学、全面评价体系展开,通过以概念为基础的教学、参与式学习、设计思维及社区服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性思维及社交技巧。同时,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关注每一个”是绿城育华嘉兴长水实验学校学业评价实践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该校课程科研主任傅郑璐也作了交流发言。
建构全贯性评价系统,绘制学生成长的多维画像;完善全域性评价路径,拓展学生成长的多重轨迹;创新全息性评价方式,看见学生成长的多元发展……傅郑璐从学校的评价逻辑框架入手,对学校在该领域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详细介绍。
以“创新全息性评价方式,看见学生成长的多元发展”为例,该校采取“全程项目跟进评,助力再理解;任务探究进阶评,促发再实践;动静成果多态评,实践再提升”这三大举措,助力更全面看到学生的多元发展。
理论好不好,关键看实践。交流过后,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绿城育华嘉兴长水实验学校的“与世界相处”项目周成果展示。一年级“苗苗衔接”、二年级“物与新生”、三年级“四季与我”、四年级“成长印迹”、五年级“绿色觉醒”、六年级“毕业礼赞”……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项目周实践活动,吸引参会人员驻足观看并现场点评。
嘉兴教育学院评价教研员李强点评道:“项目周展演,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也深化了他们与世界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次情感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在与同伴、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中学会合作与感恩。”
杨碧凤则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看到嘉兴对学业评价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方法,大家对于教育的方向是相同的,特别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和热爱,这让我感到十分有趣且有启发性。”
区域分享共探“形成性评价”
各县(市、区)在推动综合评价改革方面又有哪些亮点和思考?当天的沙龙论坛环节,南湖区评价教研员刘帅、秀洲区评价教研员高琴、经开区教研室的杭柳莺分享了对“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和探索。
南湖区:形成性评价,旨在看见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优长,成全学生自我纵向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南湖区在“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研判能力”和“基于学情研判的教学改进能力”的校本研修实践中,开展了研题导学、团体共研等活动。以研题导学校本研修为例,重点在于导引教师以题为载体研究学生的“学”,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水平表现状态,指导学生的学习改进,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校本研修方式。
秀洲区:形成性评价,是“促学的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评价,而不是为了鉴定或判断学生学习结果完成程度进行的评价。聚焦课程或教学目标的递进式达成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课程或教学目标各阶段的达成情况评价,学生清楚自己当下的知识、能力水平,激发自驱力,进行自我调节,有效改善学习的预期结果,保证终结性能力的达成;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反馈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在反馈过程中实现师生个体共同成长……这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特征。实现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成性需要具备五个要素,分别为设立目标、收集证据、解读证据、提供反馈以及跟进教学。
经开区: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性、具体性、描述性的反馈。对学生而言,在于从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信息,知晓需要改进的问题,获得合理的改进意见或建议,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对教师而言,则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或形成的知识能力和优秀品质,改进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小组评价、全面评价、增量评价、单项评价……这些评价方式的创新探索和应用,均是为了用长程的眼光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善意的语言激励每一个孩子,用专业的智慧引导每一个孩子。
全域推动落实育人目标
综合评价改革,是近几年的“热词”,但对嘉兴而言,对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探索早已在进行中。
从2018年开始,嘉兴已率先实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赋分制”,刚性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适度“硬挂钩”,为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做了先行探索,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022年5月,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在我市全面启动。由嘉兴教育学院牵头,建立市县教研联合指导机制、市级教研与科研协同机制、试点学校共同体协作实施机制,开展以“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改进”为主题的专项课题研究。
近年来,嘉兴从市域层面整体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区域推进、学校实施、教师行动、结果应用,是我市整体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
以区域推进为例,我市采取了“试点撬动+专业引领+技术赋能”的策略思想。全市确立了100所小学作为项目试点校,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以市域研训一体化指导、教研与科研协同指导、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举措为抓手,加快这一实践探索的进程。
通过整体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更好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以评价“倒逼”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社会各界教育质量观、人才观转变,从而落实“培养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是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5月,浙江省第四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在嘉兴举行,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代表齐聚嘉兴,共同探讨劳动教育话题。
在这次全省会议上,“教研支撑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嘉兴实践”精彩亮相。
据了解,我市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开展全域全景调研,问需于校、问需于师,依标凝练了“知行思一体”“做学创一体”“教学评一体”的三体合一教研主张,创新教研机制,建构“项目载体”教研课程,创建“主动介入”教研方式,形成“问题·研究·实践·改进”一体化的闭环管理教研支持系统,有力支撑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