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镇银杏社区居民陈福生通过手机小程序向“大综合一体化”平台反映,小区垃圾桶数量少,摆放不合理,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工作人员钱悦岚根据平台实时弹跳出的信息,安排相关“乌镇管家”前往处理。事后,“乌镇管家”将处置结果及时录入系统,完成事项的闭环。
10年前,乌镇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为契机,成立了一支群众自愿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乌镇管家”队伍。这支最初不过几十人的队伍,目前已经壮大到了4500余人。“‘乌镇管家’成立之初主要是服务峰会,而如今已经拓展到公益慈善、文化旅游、邻里守望、扶贫帮困、政策宣传等方方面面。”桐乡市公安局乌镇分局局长葛海峰介绍,“乌镇管家”不仅服务多元、贴近需求,还构建起了社区、居民、志愿者互通平台,全面盘活了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形成群众“点单”、“乌镇管家”“派单”、志愿服务团队“接单”、群众客观“评单”的工作模式,实现帮扶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实时化,让志愿服务活动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更加贴民心、顺民意。
今年,乌镇分局与专业社工加入顶层规划,运用“1+3+1”综合治理模式和“1+4+N”管家驿站基层服务模式,突出培育“乡亲”“公益”“民宿”和“平安”四大类管家,实现“乌镇管家”精准化管理,打造管家核心力量。
11月15日,乌镇分局接到民宿老板报警,有2名外国游客证件丢了办不了入住。很快,来自菲律宾的“洋管家”Joseph赶到民宿,经过交流了解了游客的大致游玩线路后,立刻查看沿途监控搜寻线索,最终在一家民族服饰店找到了装着证件的背包。
在推动“乌镇管家”建设中,不仅吸纳新居民壮大“乡亲管家”队伍,还从常住乌镇的外国人中招募涉外志愿者、翻译志愿者组建“洋管家”服务队,为来乌镇的国际人士提供志愿服务,并定期举办“洋管家课堂”进行相关培训,更好地协同参与涉外警情处置。同时自行研发了融合外语翻译功能的“融小警”微信小程序,为常见涉外警情的处置提供法律依据和方法。“‘融小警’从法律层面提供辅助,而‘洋管家’用乡音拉近距离,既讲法理又讲情理,让涉外警情处置更顺畅。”葛海峰说。(徐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