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湖晚报

幕布后的戏梦情长

日期:11-22
字号:
版面:第02版:古镇来了新青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站在乌镇白莲塔上向南眺望,乌镇大剧院如一朵并蒂莲花,漂浮在闪光的湖面上,视线移近,是或高或低的屋顶、或直或曲的小桥、或长或短的街巷,人群流动,整个景区便像一台大戏活了起来。

  古镇是一座大舞台,杨端晨总喜欢这么俯瞰,想着如何给舞台“加戏”。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10月底才落幕,身为运营经理的他已忙着筹备明年的演出剧目,“除了征集,还要各处跑、亲眼看,最后把优秀剧目推荐给主席团。”

  一根网线让世界认识乌镇,一出好戏让世人爱上乌镇。在众多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下,乌镇已成为中国戏剧生长孵化的乐土、国际戏剧交流的重要舞台。

  

  古镇来了新青年⑤

  

  人物名片

  杨端晨,1992年出生于桐乡高桥,2014年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2015年入职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公司运营经理、乌镇艺术团副团长,已参与九届乌镇戏剧节的组织工作,是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戏剧空间、戏剧集市、戏梦粮仓等单元主要负责人。

  

  误打误撞闯入“桃花源”

  

  “回桐乡工作前,我没有来乌镇看过戏,其实也不知道有乌镇戏剧节。”杨端晨说,自己虽然学表演,也喜欢看一些话剧,但实属误打误撞加入乌镇戏剧节团队。

  2014年,刚毕业的他先是随大流抢风口,留在杭州拍网剧,然而没拍几个月,就被“卷”掉了信心。回家收拾心情时,杨端晨偶然得知乌镇景区在招运营专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便报了名。

  就这样,他闯入了一场戏剧梦。

  入职后的杨端晨马不停蹄地投入第三届乌镇戏剧节的准备工作,和黄磊、孟京辉、赖声川等发起人成了同事。对于表演系的毕业生而言,这些业界大咖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很突然!我竟然和孟京辉这样被写进教材的前辈商量起事儿!”杨端晨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他很快收起了飘飘然的情绪。从选戏到排剧场,再到演出表制定及舞美协调等,每一处都是学问,即使是成名已久的大咖,也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

  有一次,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觉得一出特邀剧目的布景道具“差点意思”。“这场戏本身既荒诞又充满活力,布景作为氛围营造非常重要,演出在即,还要考虑取材的方便。”杨端晨回忆说。

  那天深夜,他和孟京辉并排坐在诗田广场冥思苦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忽然聊到了新开发的乌村景区,想起那里茂密的甘蔗林,两个人便兴冲冲地割了一大捆甘蔗来做试验,没想到刚好合适。

  “戏大过天”的敬业和热爱,让杨端晨深受触动。这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不仅是发起人,还有身边的普通同事,以及受邀的导演、演员等。

  一转眼,杨端晨从对接国内特邀剧目,到负责数个完整单元,已规划落地10000余场次演出。

  大大小小的戏背后,都站着一批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他说:“乌镇戏剧节之所以能一直受人喜爱,离不开大家这种较真的态度。”

  在杨端晨看来,当年自己误打误撞闯入的正是戏剧人的“桃花源”,一切都纯粹而美好。

  

  用戏剧与世界对话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式上,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在台上即兴发言,称“乌镇是最像乌托邦的地方”。

  乌镇,乌托邦。在幕布之后的杨端晨深以为然。

  这届乌镇戏剧节上,“漂浮歌后”的咏叹调如梦似幻,欧洲歌剧流淌在江南水乡,成为众多游客的难忘回忆。歌剧、舞剧、偶戏、傩戏、肢体戏剧、环境互动戏剧等“拼盘”上演,漫步其间,随时可能与古今中外的戏剧文化撞个满怀。

  这背后,正是杨端晨和团队成员付出的努力。他说:“在主席团老师们的设想中,乌镇戏剧节是一个国际戏剧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戏剧对话世界,也让世界通过乌镇了解中国。”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日本·利贺艺术节……为了引进精彩剧目,他经常满世界跑。

  国际戏剧界对乌镇戏剧节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远超杨端晨的想象,“我们去国外邀请剧团,许多演员都以登上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为荣。”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每到乌镇戏剧节,国内的戏剧人和戏迷都会蜂拥而至。仅青年竞演单元,自乌镇戏剧节创立以来已经入围179部原创戏剧,有超过11000名青年踊跃报名。杨端晨看着一个又一个曾经稚嫩的演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戏剧界的顶梁柱。

  每年的乌镇戏剧节虽然只有10多天,但是乌镇这个舞台上不会停了戏。杨端晨还从乌镇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了《染坊那些事》《昭明太子》《拍案惊奇》等实景演出,用潮流的表达方式让景点活起来,也让各国游客通过剧情演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导演,他前后请教了多位文史专家,从镇志、古籍中寻找只言片语并获得启发。为了导好染坊这场戏,杨端晨还学习了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对脚下的土地了解越深,对话世界才更有底气。”

  这两年,杨端晨明显感觉到家乡的戏剧氛围越来越浓了,“以前桐乡搞戏剧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现在有了专业剧社、剧场、戏剧文旅项目,乌镇四季都有戏了。”乌镇还在建设互联网文旅展示区,推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乌镇戏剧节两大品牌相互融合,打造乌镇旅游新业态。

  

  用真心为青年“造梦”

  

  红砖、厂房、硬核、前卫,位于乌镇北栅的戏梦粮仓单元,由原乌镇粮管所改造而来,这是杨端晨今年忙碌的重点。有些作品,因主创人员年龄等原因不符合青年竞演条件,但又够不上特邀标准,如果没有展示机会就很可惜,戏梦粮仓便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平台。

  杨端晨深知,这种机会对于新人是非常难得的,他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有一个融合表演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戏剧实验,需要穿过人群和集市。“只有等晚上游客散尽才能一遍遍模拟。”杨端晨陪着剧团通宵排练,对每一个环节反复推敲。

  古镇嘉年华、青年竞演、戏剧空间、戏梦粮仓……这些年,杨端晨负责过多个孵化、扶持戏剧人的单元,扮演着戏剧“造梦师”的角色。

  桐乡青年演员邵灵喆就是被古镇嘉年华点燃了戏剧梦。他17岁时首次参与表演,之后考进表演系,现在他已和国际著名戏剧导演合作,成长为特邀剧目的主演。

  曾经有一所东北高校的戏剧社团成功入围乌镇戏剧节,但学校考虑安全问题,不允许学生长期外出,无奈,学生只能求助杨端晨。在他的协调下,乌镇戏剧节组委会专程给学校发函邀请,最后学校派出了一位老师带队参加。

  “这个社团的学生毕业后,就有来我们团队工作的。”杨端晨指着舞台上排练的乌镇艺术团成员介绍,这个20多人的团队,有一大半人都参加过乌镇戏剧节活动,从追梦人变成了造梦人。

  “赖声川老师以前说,乌镇有故事,适合做梦,可以做戏剧节。在我看来,就是乌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许多怀揣戏剧梦的人,所以能做成。”幕布之后,杨端晨帮助一批批追梦人在乌镇成就梦想,也目送不少青年戏剧人从乌镇走向更大舞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杨端晨告诉记者,下一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是“扶摇”,庄子笔下托举鲲鹏的旋风,“在乌镇,我们愿意托举每一位努力的戏剧人!”

  

  朋友圈

  

  我是东北人,就是因为乌镇戏剧节才了解了乌镇,留在乌镇,成了“乌漂”。跟着杨端晨老师排戏、演戏,让我对乌镇有了更深的了解,它除了小桥流水的“从前慢”,还有千年运河沉淀的开放基因,就像万物互联一样,乌镇一直是江南水乡的重要节点。一脉相承,乌镇的戏剧文化提倡包容、创新,愿意给年轻人机会。

  ——乌镇艺术团“00后”演员卢育齐

  

  因为乌镇戏剧节,我决定返回家乡,之后连续六年入围古镇嘉年华,给了我吃这碗饭的信心。戏剧被称为“遗憾的艺术”,为了不留遗憾,需要台前演员的完美发挥,也需要幕后人员的默默支持,我认识的杨端晨就是这样一位幕后工作者。如今,乌镇乃至桐乡、嘉兴的戏剧氛围越来越好,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我相信未来的路会更精彩,我将一直为戏剧去追梦。

  ——浙江省“新松人才”计划入选者、乌青剧社负责人吕安迪

  

  互联网和戏剧,已经成为乌镇的两张特色名片。作为一位“60后”,我很高兴看到有那么多爱好戏剧的青年在乌镇追求梦想,而且有杨端晨这样的年轻人在积极做好戏剧交流、传承、展示工作。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是对话世界的窗口,也是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希望有更多爱好戏剧的年轻人聚集到乌镇,推动戏剧艺术繁荣发展,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林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