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九江日报

浅谈革命文化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的融合实践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04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面推进核心素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如何将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小学语文课程本身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少先队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以其独特的组织性、实践性和仪式感,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的有效融合,不仅能突破语文课堂的时空限制,使革命文化教育更加生动鲜活,也能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两者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融合意识不足。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同时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将两者割裂:语文课堂侧重于对革命题材课文进行字词句篇、写作手法的分析讲解,而少先队活动则偏重于形式流程和组织纪律,缺乏将文本内涵转化为行动体验、再用活动感悟反哺文本理解的协同设计思维。其次是资源整合不足。语文教材内的革命文化资源与少先队主题活动资源未能建立有效对应关系,校内教学与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等社会资源之间也缺乏系统性联动。此外,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如亲子共读红色经典、家庭讨论革命精神等活动尚未常态化。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融合深度,现有评价多局限于语文纸笔测验成绩或活动照片等显性成果,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认同等内在素养的变化关注不够。

  推动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强化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学校应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导向下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树立“文以载道、活动践行”的融合观念。同时,应建立常态化的协同工作机制,例如以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语文教师与少先队辅导员的联合教研,共同备课,系统规划每一单元革命文化内容所对应的少先队活动主题、目标与形式。以《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语文课堂可聚焦于诗歌的意象赏析和精神解读,少先队则可同步策划“重走长征路”主题情境活动,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戏剧化改编和台词锤炼,辅导员则负责活动的组织、排练与展示,使文本学习与活动体验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在资源整合层面,需着力构建一个贯通校内外的教育网络。学校应主动对接本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实践基地,将语文课本中抽象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实地体验。例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这类课文后,组织学生前往相关革命旧址参观,通过实物观摩和现场讲解深化理解;少先队可顺势开展“我是红色讲解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参观所得转化为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素材,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同时,要积极引导家庭参与,设计亲子共读红色书籍、共观红色影视作品、共写读书笔记等任务,使革命文化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融合效果的关键一环。评价应转向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建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维一体的多元评价模式。教师重点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情感共鸣和价值判断;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在合作探究、表达展示中的表现;家长则关注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践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分层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侧重直观感知和亲身体验,通过革命故事手偶剧、角色扮演等游戏化方式,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对于中年级学生,可设计更多元的体验活动,如在《七律·长征》学习后,结合配乐朗诵、绘制长征地图、模拟“远征”挑战等,多角度促进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则可引导开展小型辩论会、课题研究等,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体现。

  总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机械叠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打破学科教学与组织活动之间的壁垒,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意识提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评价改革,让革命文化不仅进入学生的头脑,更能融入他们的心灵,最终外化于行。唯有如此,红色基因的传承才能焕发时代生命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能扎实落地。(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