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村村民何升银介绍何见炎烈士的遗物。
两地村民小心翼翼地拆床。
两地村民齐心协力搬床。
瓜山村村民何祥平介绍何见炎烈士当年的工作地。
本报记者 王红旗/文 特约记者 桂剡高/摄
在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红色教育活动室内,一张朴素的木床静默伫立,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90多年前那段烽火往事。近日,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村民何升银等人,将何见炎烈士早年从事地下工作时使用的木床、桌、椅接回故乡,并以此为核心展品创建红色教育基地,使这位26岁英勇就义的革命先辈的事迹得到郑重记述,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张木床的回归,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与一段深厚的乡情。今年年初,港口村村民何升银在瑞昌市洪下乡瓜山村走访时,听该村70多岁的何毓成老人提起,何见炎烈士当年在瑞昌开展地下工作期间,曾隐蔽居住在他的家中,何见炎使用过的房间、木床和桌椅仍被保存完好。何升银对何毓成老人激动地说:“何见炎是我们港口村何家湾人,为革命牺牲后既无后人,也无遗物,这份遗存太珍贵了。”何升银当即向何毓成表达了接回遗物的愿望。何毓成表示需与哥哥商量,因这些物件是兄弟俩的父母遗存下来的。
返回港口村后,何升银立即向村党支部书记周凯林汇报“瓜山村见闻”。周凯林高度重视,称村里正计划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若能接回何见炎烈士遗物,意义非同寻常。近期,何毓成给何升银来电告知,兄弟俩同意无偿捐赠何见炎烈士遗物。何升银遂与村里的何咸明、何庆忠、何升国前往瑞昌市洪下乡瓜山村,将何见炎烈士当年使用过的木床、桌、椅郑重接回港口村,存放于红色教育活动室。在拆运烈士遗物过程中,瓜山村的101岁老人何祥平动情地回忆说:“何见炎是洗心桥(今港口街镇)人,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国民党派大批人马搜捕何见炎,他被我们瓜坑村的村民悄悄藏起来,敌人扑了个空。”
据《九江县民政志》记载,何见炎系原九江县(现柴桑区)洗心桥公社(现港口街镇)人。1926年,时年21岁的中共党员何见炎投身革命,曾任中共九江县港口区党支部副书记等职,以办学为掩护开展革命宣传。1927年,他参加“港口暴动”,后担任赤湖游击队负责人。1930年,何见炎奉命赴瑞昌洪下源开展地下工作,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坚持与敌人斗争,期间使用的正是这张木床。同年夏,他随部队赴湖北省阳新县参加红军,后秘密调往东北工作。1931年初回赣北任九江地委书记,协助汪仲屏坚持根据地斗争。1931年8月,因地主告密,何见炎与战友在港口村附近的白马寺一带不幸被捕。面对威逼利诱,他们坚贞不屈,于同年10月9日在港口横坝头英勇就义,年仅26岁。何见炎后被追认为九江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烈士。
烈士遗床归故里,红色课堂映初心。如今,这张历经风雨的木床不只是一件普通的旧物,而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信物。它见证了革命岁月的艰险,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与崇敬。村民以它为依托创建红色基地,向来访者讲述何见炎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以及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坚定信仰与鱼水情深。
“让后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港口村党支部书记周凯林表示,村里的红色基地已陆续接待多批参观者,未来将继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