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加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红色资源作为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载体。九江作为红色资源富集地,拥有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庐山抗战博物馆等众多红色遗址。在新时代背景下,九江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出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红色教育路径,为高质量推进红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构场域强认知。一是点亮精神灯塔。以英雄人物的鲜活事迹为载体,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灯塔,深入理解、自觉认同、主动内化。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精神坐标。二是重构历史认知新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领悟红色精神。开辟“课堂+基地+实践”的演绎式、沉浸式、互动式现场教学模式;借助数字技术将空间上分散的红色要素和资源“串点成线”,系统全面地呈现。三是延伸教育价值新链条。红色实践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多样化形式,带领参与者重温峥嵘岁月。通过实地走访、情景模拟等,将抽象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体验,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激发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厚植本土育红魂。一是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九江将红色教育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秋收起义在修水爆发、赣北红军游击斗争等本土红色历史,将其融入教育内容。通过讲述本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地方红色歌谣等,使红色教育更具亲切感和认同感。二是融合多元本土文化。将红色教育与九江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特色课程和研学线路,让学习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感悟红色精神,实现红色教育的本土化与情境化,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创新本土教育载体。立足九江本土教育场景,开发融入地方元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如结合修水秋收起义旧址打造“红色情景剧展演”、依托赣北民俗村落开展“红色非遗手作课堂”,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本土特色实践活动深化认知,推动红色教育从内容本土化向实践场景化延伸,提升教育实效与应用价值。
统筹融合筑根基。一是政府统筹,规划引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系统整合红色资源,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为红色教育筑牢坚实根基。二是学校深耕,课程赋能。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将红色教育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精心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有序组织红色研学活动,推动红色教育落地见效;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使学习者成长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多方联动,协同发展。积极汇聚红色场馆、文旅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教育产品开发;加强区域合作,与南昌、井冈山等红色资源富集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凝聚起强大的红色教育合力。
本文系2025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九江‘三色文化’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5YB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