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2023年6月系统上线至今,我们按照‘四个一批’的办法,直接取消一批证明(70项),告知承诺一批证明(15项),数据共享一批证明(38项),部门核验一批证明(38项),实现由‘持证办事’到‘减证便民’再到‘无证惠民’的转型升级。”瑞昌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徐旭介绍,该项目先后荣获全国“政务增值服务典范单位”“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案例”等称号,成为全国政务服务创新的标杆示范。
效能的乘数效应,源于系统重构的底层逻辑。支撑“无证明”落地的是一套系统化的效能提升组合拳。
投入83万元建设的“无证明城市”应用系统,打通了跨网跨数据壁垒,用户通过“证明直通车”一键授权即可24小时在线开具证明。全面贯通的电子证照共享数据库,串联起政务服务、赣服通、“无证明城市”、赣政通等应用系统,构建起群众点单、前台接单、后台办单的“前店后厂”模式。归集的231枚部门电子印章通过系统核查自动加盖,配套实行AB岗核查机制,确保了“无证明”服务时刻在线。
效能提升的暖意,在具体场景中可感可知:“入学一件事”最快1分钟办结、“转学一件事”最快10分钟搞定;企业开办60分钟内办结,刷新全国纪录;不动产登记1小时办结、抵押登记30分钟完结……政务服务的“加速度”,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成本“减法题”:全领域释放发展之势
发展的势能,往往藏在成本的“减法”里。瑞昌市以系统性举措为企业降本增效,让发展活力充分涌流。
这股以“降”促“升”的强大推力,生动体现在新江洲船舶重工的重生故事中。从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到生产要素的优先保障,从技术人才的引进支持到市场信息的及时对接,在盘活新江洲船舶重工的过程中,瑞昌市针对企业面临的核心难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这家老牌船企焕发新生。
“相关部门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在企业成立初期,帮助我们解决了预付款还款保函、船舶生产许可证办理等事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秋平介绍。截至目前,新江洲船舶重工手持订单已达36亿元,上半年已交付两艘高端化学品船。
降本增效的活力,同样在物流领域显现。去年9月九江港瑞昌港区集装箱业务开通,依托黄金水道“大进大出”的天然优势,为企业架起了高效直达的快车道。
“瑞昌港码头开放后,我们的运费成本由原来的600元一箱缩减到目前的450元一箱,时间上由原来的6个小时缩减到10分钟。”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物流经理洪仿志说,这不仅显著降低了成本,更极大地便利了业务拓展。
港口升级的红利,同步惠及生产、物流等产业链主体。近年来,瑞昌市积极引进上海正广通、江西三志、联盛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构建了40条省际物流干线和36条城际专线,同时鼓励企业利用瑞昌港区水运优势,加快促进货物集散地的形成。
要素保障的精度,决定企业扎根的深度。支撑企业“轻装上阵”的还有全方位要素保障的持续优化。
瑞昌市大力开展“腾笼换鸟”,创新盘活沉睡资产,江西国泰“变闲为宝”、江西沃尔得“以旧换新”等成功案例接连涌现。为了让项目快速落地生根,瑞昌投入50亿元,在城区建成标准厂房210余万平方米,打造企业“拎包入住”“轻装上阵”的暖心空间。获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后,瑞昌市创新推出“LED贷”“木业贷”“疏浚贷”等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有效引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沃土。
营商之“优”,结出了发展之“果”。2022年以来,瑞昌市累计招引“100”项目4个、“5020”项目25个,去年“二期项目”多达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