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九江日报

1.7亿元惠企资金背后的“营商公式”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程 静 胡依倩

  祥瑞昌盛,是瑞昌之名承载的千年期许。作为长江入赣门户,瑞昌港区如今货物吞吐量位居九江五大港区之首,见证这座城市从“青铜故里”向“工业强市”的转型。

  转型的密码,深植于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之中。企业开办最快60分钟、工程项目审批压减至7个工作日、“无证办”业务总量超过2.7万件……这份用实绩铸就的“硬实力”,让瑞昌市营商环境评价在江西100个县(市、区)中获得“两次第一、两次第二”,成为投资热土与兴业福地。

  7月中旬,江西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民营经济之‘进’创新交流会”在瑞昌市启幕。会上,专家学者以“标杆样本”剖析瑞昌市优化营商“组合拳”。这座长江之滨的活力新城,有何营商“密码”?

  服务“加法题”:全周期响应企业之需

  在江西瑞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切割、打孔、安装、测试……瑞华智能新能源项目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

  瑞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欧成杰坦言:“这里政策好,服务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促成了我们在瑞昌扎根的决心。”

  在瑞昌“全周期服务链”的支撑下,这家2018年落户的本土企业,7年间产值从2000万元飙升至6亿元,年均增速超54%,犹如按下“快进键”。如今,拥有160余项专利和多个创新平台,其中“充电桩集成化控制模块”专利系行业首创。研发、五金、贴片、线束等核心板块全部自有,先后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服务的温度,决定发展的速度。企业裂变成长的背后,是瑞昌专班护航“一帮一”机制的硬核支撑。“我们始终坚持‘一个重大项目、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服务机制’,高效解决项目要素保障问题。”瑞昌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效显而易见:投资65亿元的天际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环评仅用时31天;投资50亿元的国泰HR项目,征地工作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晨丰科技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惊人速度——仅用3天;瑞华智能新能源和康佳KKTV智能制造等项目更是创下“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瑞昌速度……

  政策红利的精准浇灌更显匠心。瑞昌市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推动政策与企业需求“双向奔赴”。

  线上,依托“惠企通”平台开通“政策直通车”,确保信息直达;线下,深入开展入企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仅去年一年,全市兑现惠企资金1.7亿元,让“真金白银”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效能“乘法题”:全流程提升政务之效

  走进瑞昌市企业服务中心,金融、商事、法律、政策、人才、物流、产业链七大功能区井然有序。自2025年1月1日启用以来,这里已成为服务企业的“神经中枢”。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政务云上播,政策听我说,欢迎来到‘瑞e办’直播间。”位于企业服务中心的“瑞e办”政务直播间正闪着亮光,主播周懿面对镜头流畅演示企业开办流程。针对观众在评论区的实时提问,她轻点屏幕,DeepSeek大数据模型实时推送办理链接——“边聊边办”的场景,正成为瑞昌市政务服务的新常态。

  从“窗口”到“云端”,这场效能变革正深度融入服务全链条。曾经困扰企业和群众的“重复证明”“循环证明”难题,如今在“无证明城市”的实践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