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九江日报

青少年儿童预防近视要点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6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远视储备量不足是指裸眼视力正常,但散瞳验光后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的生理值范围,虽未达到近视标准,却容易发展为近视。因此,儿童在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岁之后的学龄期都应定期接受屈光筛查,监测远视储备量。家长应从孩子出生起就树立近视防控意识,提供健康的视觉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促进眼内多巴胺等活性物质的释放,有助于眼球正常发育并抑制眼轴变长,是防控近视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眼轴长度等近视指标显著相关。儿童青少年应坚持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应避开午后高温强晒时段,即使在阴天,户外活动对近视仍有防护效果。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读写“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部离书桌一拳(约6~8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避免躺着、趴着或在移动的车厢内看书。二是坚持“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景物20秒以上。三是光线适宜,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避免阳光直射书本;晚上除使用台灯外,还应保持适当的背景光源,减少明暗对比对眼睛的刺激。

  分龄管控视屏时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屏幕会加速远视储备的消耗,是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重要原因。建议0~3岁幼儿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3~6岁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电子屏幕;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时,单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学习时使用电子屏幕,应保持屏幕中心位于视线下方约10厘米处,距离为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6倍,每30~40分钟休息远眺10分钟。

  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眼部穴位按摩,能刺激神经、放松眼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持续用眼后规范做眼保健操,可帮助眼睛充分休息,减少调节滞后,改善视疲劳症状,对防控近视有积极作用。做操时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适中,以略有酸胀感为宜。

  保持均衡营养与充足睡眠。0~17岁是眼球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需保证均衡营养和充足睡眠。饮食上多摄入鱼类、蛋类、乳制品、豆类及新鲜果蔬,确保饮食多样化。睡眠上幼儿和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家长应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

  遵医嘱进行散瞳验光。若发现孩子有视物凑近、眯眼等异常行为,或筛查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检查。散瞳验光是诊断近视的“金标准”,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放松眼部调节,确保验光结果准确。散瞳后可能出现短暂畏光、视近模糊,属正常现象,停药后可恢复。家长应正确认识散瞳验光,遵医嘱进行检查。

  确诊近视后及时干预。一旦确诊近视,应科学干预,如配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延缓近视进展。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每3~6个月复查,初高中生每6~12个月复查,必要时调整眼镜度数。中医适宜技术如耳穴压丸等,经研究证实可辅助控制近视进展,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

  重视高度近视及并发症。近视600度以上属于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应尽早采取防控措施,推迟近视发生年龄,控制近视加深速度,减少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总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及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爱眼护眼的视觉友好环境,构建近视“防护墙”,共同守护孩子的视力健康,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