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九江日报

打造九江亮丽名片:以特色路径深化完整社区建设实践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4版:理论·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占美森 胡雪枫

  在城镇化转向“内涵式增长”的背景下,九江市以制度创新为基石,通过空间整合、民生服务优化与多元共治等特色路径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形成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并明确了智慧化、绿色化与人文性融合的未来方向,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在地化样本。

  政策导向下的完整社区建设与九江实践基础

  完整社区建设是城镇化率突破 65%后城市发展的核心举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年报告显示,全国仅29%地级市建立社区配套设施动态监测体系,而九江市通过“技术规范—试点方案—立法保障”的制度闭环形成了差异化实践。

  九江的制度闭环构建具体表现为:2022年《社区配套设施指南》将6类20 项标准量化为“每百户配套养老用房不低于20平方米”等刚性指标;2023年试点方案创新“四级联动”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衔接市级统筹规划权与社区建议权;2024年《配套设施管理条例》首次将“设施终身责任制”写入地方法规。这一设计破解了“重建设轻运营”的行业痛点,且76个示范项目验证了其可行性——柴桑区公园社区等3个国家级试点显示,政策工具与社区需求共振时,公共空间利用率可提升40%以上。

  特色路径的理论与实践: 

  以创新激活社区活力

  九江市完整社区建设的特色路径蕴含着空间生产、民生保障与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核,通过实践创新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空间整合方面,基于“空间正义”理论,通过“拆墙并院” 打破物理隔阂,重构社区公共空间。柴桑区公园社区整合3个老旧小区与2个城中村,拆除围墙后新建渊明公园等公共空间,形成“社区、街区、景区”三区融合模式,既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空间公平,验证了空间重构对社区活力的激发作用。

  民生服务供给则验证了“需求导向”理论的实践价值。浔阳区孙家垅社区运用“居民需求图谱”工具,将闲置锅炉房改造为包含老年助浴间、四点半课堂的综合体,其“错时使用”机制使空间效率提升3倍。更具启示性的是文化赋能策略:通过“贤母文化展陈”“书香换绿植”等活动,将地方文脉转化为社区认同的情感纽带,这种“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使居民参与率从35%升至68%。

  多元共治格局的构建彰显了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实践价值。濂溪区仪表社区的“社区设计师”制度与孙家垅社区的“网格+基层组织”模式,整合了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资源,形成了“资金聚合-公众参与-专业协同”的治理闭环。这种治理模式突破了传统行政主导的局限,通过赋权居民参与决策,提升了社区建设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为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化、绿色化与人文性融合

  基于“可持续社区发展理论”,九江需推进智慧化、绿色化与人文性融合。智慧社区应超越工具理性,基于数字治理理论构建“社区大脑”,将浔阳楼片区智能书吧升级为全域架构,通过时空大数据优化布局。试点显示,该模式可使服务响应速度提升50%,错误率降至3.2%。

  绿色社区需践行“韧性城市理论”,推广“海绵城市”技术体系。公园社区试点中,“雨水花园+光伏停车棚”系统经监测,在绿化覆盖率35%、透水铺装超60%时,年径流控制率达70%,内涝风险降65%,同步推动垃圾分类准确率从41%升至89%。

  人文维度应构建“社会资本培育” 机制,延续孙家垅社区经验,通过“社区记忆馆”转化集体记忆。引入“公益创投”机制后,文化活动持续率达82%,较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提高40个百分点。

  九江实践揭示:完整社区建设本质是通过空间重构、服务优化与治理创新,实现“居住空间-社会关系-文化认同”协同进化,为中国城市更新理论提供了在地化样本。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