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九江还建成39处湿地宣教场所,创建“守护江豚示范学校”,每年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23个民间保护组织活跃在一线,志愿者累计服务超114万小时,让湿地保护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里。
智能与自然的交响:那些为生灵护航的科技
九江的湿地,既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更是生物多样性宝库。目前,全市湿地共监测到动物235种,其中鸟类186种,包括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小天鹅、白额雁等4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湿地植物达102种。
要守护好这些湿地生灵并非易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功不可没。今年2月,该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到成群的雁鸭类、小天鹅、东方白鹳等越冬候鸟在永修、都昌等地陆续开始“集结”,为北迁做准备。平台充分发挥视频监控、自动无人机巡护等智能监测功能,提醒当地强化巡护密度和频次,杜绝人为驱鸟、捕鸟等危害越冬候鸟的行为,为候鸟北迁营造安宁的环境。
这个监测预警平台于2023年启动建设,具有数字孪生世界、人工智能识鸟、听音识鸟、声呐探豚、遥感面积监测、自动无人机巡护等多种监测手段,在鄱阳湖初步建立起“天空地湖”一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基本实现对鄱阳湖重点湿地区域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湿地生态状况不良变化的及时预警。
去年冬起,平台对监测区域内的越冬候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持续监测,截至今年2月下旬累计监测到越冬候鸟30余种,峰值数量18万余只。在2019年以来的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活动中,该平台还作为群众现场观鸟、观鸟赛的重要展示平台,让公众直观感受湿地生灵的魅力。
上个月,鄱阳湖水位持续回落,其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于7月23日10时跌破14米,平台监测到这一情况后,提醒沿湖林业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做好枯水期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应对工作,为湿地生灵撑起科技保护伞。
这份科技构筑的防线,更与人文守护的行动交相辉映,共同守护着九江湿地的生灵家园。
城与泽的相拥:那些因守护绽放的光彩
今年6月底,柴桑区青栖湖湿地保护区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科研人员监测到32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雏鸟破壳而出。为守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当地已投入855万元用于柴桑东湖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的保护,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达556.53公顷,不仅完成了400余平方米青头潜鸭科普馆的布展,还高标准规划了12.3万平方米的东湖观鸟区。
这样的共生场景在城乡间随处可见:退捕渔民经营的农家乐里,游客正对着窗外掠过的白鹤举起手机记录;吴城候鸟小镇的观鸟屋内,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镜头中既有翩跹的小天鹅,也有远处跃出水面的江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动人不已。
守护的回报悄然而至。“两圈两带”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休闲庐山”“康养西海”“候鸟鄱湖”“九派浔阳”成为九江的四大旅游品牌。近三年来,乡村湿地旅游模式年平均吸引游客1.26亿人次,年均效益555.37亿元。“鄱阳湖”水产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去年渔业产值已接近百亿元;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养殖等新模式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暮色中的鄱阳湖,夕阳为它镀上了金边。岸边,护渔队员收起巡逻艇的锚,监测平台的灯光映照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是湿地的呼吸,是生命的交响,是九江人用多年守护,写给水与岸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