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琪
医师是健康中国的基石,更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守门人”。值此中国医师节之际,本报推出“名医风采”专栏,向守护人民健康的每一位医者致敬。作为展示窗口,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集中呈现了医师群体的卓越风采——这里既有深耕数十年的学科领航者,也有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中坚力量;既有锐意创新的青年骨干,更有勇攀科研高峰的博士团队,他们共同构筑起医院的人才高地。
医院以“建设赣鄂皖三省交界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目标,已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省级重点专科,设立31个九江市专业质控中心,牵头组建9个市级专科联盟。今年7月,医院成功获评“高级创伤中心”,彰显了在创伤救治领域的雄厚实力。通过“全国名医每周来”工作机制,本土医疗团队得以与顶尖专家并肩作战,让九江百姓足不出市即可享受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领航者
高年资专家筑造学科高峰
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年资专家与学科带头人不仅是临床标杆,更是医院发展的战略引领者。医院重点打造九大诊疗中心,由多位从医数十年的国家级、省级知名专家领衔,集中攻克本地外转率最高的疑难重症。他们以“一流格局”重塑区域医疗版图,让“大病不出市”逐步成为现实。
全科医学是发现睡眠问题的前哨站。作为全科医学科与睡眠医学科“双科”主任,刘志强创新性地构建了“立足全科、深耕睡眠、双向赋能”的发展模式。通过开展交叉培训、建立双向转诊闭环、实施联合门诊会诊以及科研协作等举措,成功实现了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
在专业领域,刘志强带领团队建立了协同管理、协同培养、协同诊疗、协同科研“四维体系”,打造了“筛查-诊断-治疗-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重点突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睡眠呼吸障碍的综合管理。团队创新应用个体化无创通气参数滴定技术,结合多导睡眠监测与夜间经皮二氧化碳监测,显著提高了治疗舒适度和患者依从性,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志强致力于推动前沿技术下沉基层,让基层医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他通过分层培训和线上平台等方式,总结出“问卷初筛+便携睡眠监测+家庭CPAP治疗”的基层诊疗路径,使先进技术真正惠及基层患者。
“医学的命脉在于传承,持久动力源于热爱。我们要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病为中心。”作为全科医学住培基地主任,刘志强建立了“临床轮转+全科特色+导师制”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员的全科思维和人文关怀能力。他常对年轻医生说:“接受是成长的必经阶段,要把焦虑转化为学习动力;沟通是医生的核心技能,要学会共情与倾听,用专业知识赢得患者信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三十载从医路,刘志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为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年前跟随唐尤佳院长进行脑出血手术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手术时那份专注与坚定始终激励着我前行。”神经外科主任梁锐谈及从医初心时,仍清晰记得导师手术时的身影。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推动他在神经外科领域不断突破,先后赴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并将先进诊疗技术带回九江。
作为九江市神经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梁锐带领团队在2024年成功开展了WEB扰流装置植入术、脑干血肿清除术等6项新技术,使科室成为区域神经外科诊疗的标杆。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积极践行医院“靠大联强”的发展战略,与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国内顶级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科室参与多项国家级临床研究项目。
在梁锐的带领下,质控中心不仅规范了全市神经外科诊疗标准,更通过持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力提升了区域整体医疗水平。科室特别制定了颅脑创伤救治专项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最新救治技术,全面提升团队应对创伤患者的专业能力。
目前,梁锐带领的医疗团队拥有4名博士、21名硕士和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支神经系统急救“特种兵”以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双轮驱动,在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功将颅脑创伤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
“疾病预防绝不能掉以轻心!”梁锐特别提醒市民,一旦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单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更要加强日常健康管理。
中流砥柱
质控先锋引领行业标准
依托23个市级质控中心和35个市级医学会主委单位的优势资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专业权威。医院中年骨干团队身兼质控中心负责人与医学主委双重职责,不仅主导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国家级诊疗平台,更致力于推动区域医疗高质量同步发展。他们以“一流视野”持续推进诊疗规范升级,2023年牵头制定12项市级诊疗指南,有效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
“目睹许多患者因无法承担异地就医的高额医疗和生活费用而放弃治疗,实在令人痛心。”九江市血液内科质控中心主任、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黄燕始终秉持“让血液病患者在本地就能获得优质治疗”的理念,带领团队先后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进修深造。2022年,随着医院标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的建成,团队已成功完成1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为患者节省了大量外转就医费用。其中,2023年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6岁淋巴瘤患者尤为典型,术后一年不仅完全康复,还参加了“庐山杯”九江马拉松比赛。“见证患者重获健康,回归正常生活,是我们最大的职业成就。”黄燕动情地说。
2025年5月,黄燕团队成功实施九江地区首例CAR-T细胞治疗,为一位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新生。这项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实现精准抗癌,标志着医院在血液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医疗质量控制专家,黄燕特别注重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标准化诊疗流程。她参与制定的血液病诊疗规范,有力推动了九江地区血液病诊疗的规范化发展。在疾病预防方面,她建议市民要重视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异常症状,50岁以上人群在体检时应增加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项目,当出现腰痛或骨关节疼痛时需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中国医师协会手术质控与评价工作组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九江市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身兼多职的鲍新民充分发挥学术桥梁作用,每年定期举办学术年会,邀请国内权威专家来九江交流;持续开展规范化培训,推动区域整体诊疗水平提升。
在临床实践中,鲍新民创新性地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与微创技术相结合,成功将保肛手术的极限从传统7厘米突破至4-5厘米,使更多患者免于永久造瘘的痛苦。“既要根治肿瘤,又要守护患者的生活尊严。”鲍新民这样诠释他的手术理念。曾有一位在外院经历三次手术失败、被判定需终身造瘘的患者,经鲍新民团队精心治疗后成功重建肠道功能,重获正常生活。他带领的普外科团队在结直肠肿瘤微创治疗领域持续创新:从腹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再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NOSES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实现了“无切口”的极致微创,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显著缩短了康复周期。
“预防胜于治疗”是鲍新民始终坚持的理念。他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或大便隐血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有家族史者应将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在他的推动下,医院建立了完善的结直肠肿瘤筛查体系,让更多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后起之秀
青年医生激活创新动能
医院通过实施“青苗-骨干-领军”三级人才培养计划,与赣南医科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构建起“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发展闭环。目前,医院已汇聚78名博士(含在读)、573名硕士组成的“最强大脑”团队,其中5名自主培养博士成功将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百余名青年医师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持续释放“一流效应”。
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慢病管理中心负责人戴淼是该培养体系的杰出代表。作为医院自主培养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博士,她历经十年磨砺,成功实现了从临床医生到科研型医师的华丽转型。
临床实习时接诊一位多病共存高龄老人的经历,让戴淼毅然选择了老年医学方向。秉持“让每位老人都能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的职业信念,她深刻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真谛,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三项特色临床实践:基于口腔健康与全因死亡研究建立住院老年人口腔筛查路径、运用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开展早期分级干预、探索维生素D2穴位注射,防治肌少症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这些创新举措让老年患者真切感受到医学进步带来的福祉。
作为医院慢病管理中心负责人,戴淼构建了“全周期、个体化”的老年慢病管理模式,不仅关注指标控制,更重视功能维护和生活质量提升。在她的推动下,科室创新开展“营养-运动-康复”三联干预方案,引入人体成分分析等精准评估手段,帮助众多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老年患者重获生活自理能力。
在科研领域,戴淼博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主持或参与6项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13篇,累计影响因子达69分。这些科研成果已逐步转化为临床应用,有效优化了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临床问题驱动科研,用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是她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
作为医院青年医生培养计划的受益者,戴淼特别感恩医院的培养体系:“正是医院的导师制、多学科轮转和科研扶持政策,让我能够快速成长。”她表示将继续传承这一培养理念,助力更多青年医师在老年医学领域深耕发展。
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代代医者薪火相传,共同绘就“质量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蓝图。从领航专家重塑区域医疗格局,到中坚力量推动质量标准升级;从青年才俊激发创新活力,到博士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他们以专业与担当,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精神风貌。
这支卓越的医疗团队始终坚守医者仁心,勇攀医学高峰,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他们以一流担当、一流智慧、一流作为,持续释放“生命活水”的澎湃动力,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托起九江百姓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刘志强、梁锐、黄燕、鲍新民、戴淼等优秀医师的动人故事,正是医院“名医荟萃、术业精进”理念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