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九江日报

鄱湖万羽归 守护映初心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吴山”归航路 科技与温情共织

  2022年深秋,灰鹤“吴山”坠落田埂,翅膀低垂、嘴角渗血。村民胡仕根扯下外套裹住它,拨通了救护中心的电话。救护人员争分夺秒,清创、缝合、测温、喂食……当灰鹤脱离危险,颤颤巍巍站起,大家眼眶里早已饱含泪花,并给它取名“吴山”,取“无伤”的谐音。2024年初,救助中心为它佩戴上卫星追踪器并将其放归。

  当卫星信号显示它于2024年冬季重返吴城上空时,密集穿梭的信号点轨迹像在空中写下“平安”二字。唐超群介绍,今年年初,“吴山”离开鄱阳湖后,一路向北到达蒙古国栖息,直线距离跨越1800多公里。进入冬季,它又向南迁飞,经由内蒙古达里诺尔湖、黄河三角洲进入长江水域,最后飞入鄱阳湖主湖泊内,往返路程达5000多公里。

  “吴山”的归航,映射着护鸟网络的精密升级。

  在吴城站智慧管理平台的监测中心,鄱阳湖水域的实时画面尽收眼底,副站长谭文浩轻点鼠标,全自动巡护无人机随即起飞,按照预先设置的巡护路线掠过湖面,通过连接AI监测系统精准识别候鸟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从泥泞中的脚印到翱翔天空的无人机,如今,辖区内建立起了全周期、全方位湿地候鸟监测体系。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远程监控、自动巡航无人机以及“水、土、气、生”等全方位监测系统高效串联,引领保护区管护迈入科技时代。自2023年12月平台上线以来,已自动识别野生鸟类259种、自动监测21万次,成为守护保护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最新科研监测成果振奋人心:白鹤种群从200余只增至4000余只,记录鸟种增加82种,高等植物种类增加126种。

  白鹤越国界 共绘护鸟“同心圆”

  步入吴城站内的鄱阳湖湿地候鸟资源宣教中心,S25白鹤的标本凝固着一段生命史诗——这只2017年被救助的雌鹤,曾以单次连续飞行37小时、1700公里刷新迁徙纪录,在2023年冬永远融入了鄱阳湖的波光。它的羽翼承载着2246天的卫星轨迹,如今化作智慧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链,成为解码候鸟生存密码的密钥。

  自1999年起,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与国际鹤类基金会携手开展湿地候鸟保护工作,吴城站全程参与其中。如今,白鹤的翅膀飞越克塔雷克的苔原、掠过蒙古的草原、抵达中国的鄱阳湖,年复一年,如约而至,其种群规模扩大了40倍。

  2023年12月10日,中俄蒙三国在吴城站开展白鹤保护与实践国际交流活动,发布联合宣言,就加强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保护工作、协同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达成了共识。“如果我去世了,请把骨灰撒在这里。”国际鹤类基金会联合创始人乔治·阿其博时隔34年重返吴城,目睹如此壮观的“白鹤长城”和“天鹅湖”时,不禁热泪盈眶。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斯克里普尼克称赞道:“候鸟的翅膀没有国界,但落在鄱阳湖的这一刻,它就有了真正的家”。

  随着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活动在吴城镇成功举办,冬季到鄱阳湖观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在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等观鸟点,吴城站的工作人员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爱鸟人士讲述保护候鸟的故事,共同感悟“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真谛。

  这份守护,也已融入百姓日常。前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们纷纷自发当起了导游,办起了农家乐。“以前供孩子上学紧巴巴,现在观鸟季天天客满。”吴城镇农家乐老板罗媛媛放下渔网转型旅游业,“候鸟是吴城的福气,护好候鸟就是护好钱袋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候鸟掠过之处,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曲,正随鄱湖水声传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