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在大樟树下开展巡回审判活动
法官走访景区商户,发放《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法官向过往游客及本地村民普及国家安全保护相关法律知识
通讯员 黄洋 庄啸 龚祎琳
“你们事故双方各有损失,也都有过错,你们各退一步,大家坐下来调解处理……”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碧湖法庭庭长李斌带着调解员赶到这场景区内的车辆刮擦纠纷现场,促成双方就损失赔偿达成共识,纠纷就地化解。在碧湖法庭,这样“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的场景已成常态。
莲都区人民法院践行“行走的人民法庭”工作法,让法官走出审判台,走到一线、走到身边,走出了服务景区旅游经济发展及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游客无忧,旅途有“法”
快响应、一站式,化解旅途“烦心事”
清晨,古堰画乡还氤氲在雾气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和写生画家已经开始创作了。
古堰画乡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旅游纠纷调解贵在以“快”制“快”,即时快速化解纠纷,才能解决游客后顾之忧,服务当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我在这拍照拍得好好的,他硬挤过来,还撞坏了我的三脚架!”旅游高峰期,两名游客在网红打卡点因拍照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碧湖法庭在景区内部设立了共享法庭、旅游巡回审判点,组建“法官+调解员+文旅干部”速调小组,并依托共享法庭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商户联盟建立了纠纷联动响应机制。收到该纠纷信息后,速调小组迅速赶到现场,在安抚双方情绪的同时,快速厘清事实和责任。“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影响了欣赏美景的心情。”法官的话直击游客心坎,双方握手言和,当场赔付损失后继续踏上美好旅途。
法庭的旅游巡回车上配齐执法记录仪、理赔计算器、民法典等工具,实现事故定责、损失核定、协议签署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快速解决纠纷。游客感慨:“本以为要耗上大半天,没想到法官和调解员现场就能帮我们解纠纷、算清账,省心省时!我们又能接着安心玩了。”
除了现场快速调处,碧湖法庭还积极利用线上解纷渠道。“我们还急着去下一个目的地呢,没有那么多时间在这里耗着。”两外地游客的车在景区道路上发生轻微碰撞,双方对责任认定无太大争议,但对赔偿事宜未协商一致,游客因行程紧张急需离开而情绪激动。收到纠纷预警后,古堰画乡共享法庭立即引导他们通过“移动微法院”线上平台先行登记立案。
碧湖法庭建立了旅游纠纷快速分流机制,通过立案初筛,将此案优先引流至法庭专门团队进行调解。通过及时核查事故证据、分析法律责任、线上联系双方当事人,法官快速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赔偿款随即在线履行完毕。游客由衷赞叹:“人还没到家,事已解决,线上调解真是太方便了!”
古堰画乡共享法庭每年化解旅游纠纷超百件,案件耗时短,群众满意度高,真正实现“纠纷不过夜,游客不滞留”。这套以“快”为核心的纠纷化解机制,不仅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更成为优化旅游营商环境、提升景区服务品质的重要一环。
风景常新,法治“清道” 重预防、强引导,涵养文明“新风尚”
在古堰画乡的瓯江之滨,一株虬枝盘结、冠盖如云的千年古樟巍然矗立。它不仅是自然的瑰宝、历史的见证,更被当地百姓奉为“风水神树”与精神图腾。如今,这株承载着乡愁与敬畏的古老生命,已成为碧湖法庭开展特色巡回审判、深化法治宣传、守护生态人文的庄严殿堂与精神高地。
碧湖法庭将旅游巡回审判点直接设置在景区内,在千年古樟这片天然的“法治广场”之上,国徽高悬于粗壮的枝干之间,审判席、原被告席就地而设,与周围的青石板路、如织游人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而庄严的法治风景线。
法官们精心选取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纠纷、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件在此公开审理。无论是关乎旅游消费维权、服务合同履行等常见纠纷,还是涉及本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别案件,法槌在古樟下的每一次敲响,都是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
庭审中,法官不仅严格依据法律规则进行裁判,更着重阐释法条背后所蕴含的保护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和诚信友善、文明旅游的时代风尚。“这片山水、这棵古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宝,也是子孙后代共享的财富。破坏它们,就是割裂我们的根脉,损害共同的利益!”法官的法庭教育发人深省,让旁听者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守护的意义。
在千年古樟树下,法官也定期化身“法治说书人”,内容绝非枯燥法条,而是将旅游法、文物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条款巧妙融入古樟传说、本地风物故事和真实案例中。游客席地而坐,在清风鸟鸣间,聆听法治与人文的交响,让法治理念如古樟根系般深植人心。
除了环境资源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庭的普法内容更因“需”而变:模拟法庭走进校园,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法治扣子”;在景区商圈,法官用真实案例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共享法庭调解员培训会上,法官手把手传授“情理法”调解技巧……
这些场景,是人民法庭深入古堰画乡织密普法“服务网”的生动写照。碧湖法庭坚持“需求导向”,让普法服务精准“落子”,近三年,已开展普法宣讲32场,覆盖群众近1.6万人。
产业长兴,司法“赋能” 促规范、优环境,激活发展“源动力”
古堰画乡的魅力,远不止于山水。星罗棋布的精品民宿、炊烟袅袅的农家乐、匠心独具的文创小店,共同构成了这幅生机盎然的旅游生态图景。碧湖法庭的“行走”,早已深入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角落。法庭目标明确:不是被动地等待纠纷上门,而是主动出击,以法治之力为当地产业筑牢“防火墙”、注入“稳定剂”。
法庭主动联合文旅部门、行业协会,定期走进景区、民宿院落、文创工坊,针对“游客风险”“预订退改”“服务标准”“知识产权”等易引发纠纷的痛点,为景区和商户“把脉问诊”,提前发现和降低潜在法律风险。
在深入景区“行走”、调处纠纷、走访商户的过程中,法官们不仅是裁判者,更是敏锐的“治理观察员”。通过对纠纷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实地走访调研,碧湖法庭针对旅游纠纷中暴露出的景区管理薄弱环节,如安全提示不足、应急处理流程不畅等问题,主动向古堰画乡景区管理部门发出“靶向式”司法建议,精准开方、堵塞漏洞。
建议落地,成效立显。这份源于司法实践、直指管理核心的建议,迅速转化为景区的行动力。更完善的防护设施、更清晰的警示标识、更科学的客流管理得以落地,如同织起了一张无形的安全防护网,显著提升了景区的防护能力,为游客营造了更加文明有序的游览环境。景区管理方由衷赞叹:“法庭的建议真是及时雨,帮我们扎紧了管理的篱笆,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
司法建议解决的是具体问题,而建立长效、普适的行业规则体系,才是产业稳健发展的“压舱石”。法庭发挥专业优势,为景区制定商户服务规范、诚信经营公约等指引性文件提供法律指导,用清晰的规则,划出权责边界,从源头上减少了因规则模糊导致的矛盾纠纷;此外,在景区内推动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将司法调解、判决履行情况纳入评价体系,营造“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健康市场生态。
“法官教我们怎么避坑、怎么完善服务。心里有谱,生意才做得长远!”商户老板纷纷表示。碧湖法庭常年“走”在一线,以提前介入、全程陪伴式的司法服务,赋予了当地产业更强的“免疫力”和更大的发展韧性,让法治成为古堰画乡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可靠的保障。
“行走的人民法庭,核心在‘心’而不只在‘身’。让游客无忧,要急其所急;为风景常新,需源头清流;助产业长兴,则着眼长远。这是定分止争的‘秘诀’,更是守护‘诗与远方’的担当。”李斌说。
当巡回车的警灯在如画山水间亮起,它是游客权益的“定心丸”;当法官的足迹印在青石板路上,它是诗韵画乡的“守护者”;当法治的清风吹进景区商户,它是产业振兴的“助推器”。碧湖人民法庭,正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古堰画乡这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中,刻写下司法护航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