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何以是湖州?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00005版: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这些警力后来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生态警长”,实现全市7373条共9380公里河道、153个湖泊、157个水库、113个农贸市场,以及主要林区、矿区、路段和市重大工程全覆盖。

  他们找问题、查线索、除隐患、促发展,不仅为绿水青山筑起法治屏障,更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2020年,湖州公安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警务模式,通过建立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破解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部门多头分管、问题难以根除等难题,实现出警到达现场用时减少、环境问题处置效率提升。

  从2024年起,湖州公安把县域生态共治中心建设作为生态警务标志性项目重点推进,推动生态警务联勤共治模式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迭代发展。

  观光车穿梭接送游客,电影院座无虚席,展示馆生动再现乡村发展足迹……如今的余村,这个浙北小山村,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村”。20年来,余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华丽转身。

  在前不久发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中,安吉连续第七年位居榜首,长兴县、德清县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四位,湖州三县占据前四席位。

  从竹林到湿地,从矿坑到鱼塘,湖州山清水秀的风景越来越多。在自然生态之美的串联下,文旅新业态在全市遍地开花,乡村博物馆、乡村音乐节、乡村咖啡随处可见,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背后,是湖州持续深化生态警务,写好答卷的先行探索和不懈努力。

  巡一条河,护一片湖,守一座山。

  人在景中游,警在身边守。从“生态警长”到“生态义警”再到“生态警务联盟”,湖州公安创新构建的生态守护体系,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生态引流—产业增效—全民守护”的良性循环,证明了“绿水青山”完全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三组数据,

  展示生态治理“湖州打法”

  再好的理念和规划,若没有扎实的落地,终是空中楼阁。湖州生态警务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执行力和深厚的实践积淀。

  发布会上,湖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宏亮用三组数据,勾勒出湖州生态警务的实践图景。

  “2185”——这是湖州生态警长的总人数,也是十年来2185份与青山绿水订下的“生命契约”。

  他们当中,有常年扎根西塞山生态保护区、被群众亲切称为“白衬警官”的陈飞;有自创“五钉工作法”,长期守护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片区的生态警长张忠心;还有被称为“长兴大山里的GPS”、能精准手绘生态保护地图的沈建华。

  他们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巡山、护水、守林,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生态环境的监督员,持续扩大生态警长的“朋友圈”。

  “15+6”——这是目前湖州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和县域生态共治中心的数量。

  2020年4月,吴兴区织里镇一间小作坊发生有毒废甲酯油泄漏,对周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小作坊地处两省交界,案件引起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即成立联合办案小组开展侦办。该案的高效办理,催生了长三角第一个跨省“生态哨所”——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

  为破解生态协同治理难题,吴兴区公安分局又进一步迭代升级生态警务联勤共治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县(区)域生态治理中心——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

  如今,聚焦环太湖区域,当地运行打击非法捕捞的一件事执法协同机制;聚焦大运河区域,运行打击船只淤泥偷排的协同整治机制;聚焦“幸福母亲河”,在大荡漾、西山漾、浒溪等河道水域运行联防联治工作机制。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和6个县域生态共治中心,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治理网络。

  “68.67亿”——这是湖州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总收入,也是把“护绿”变“创富”的生动体现。

  从去年起,湖州公安创新警务联盟,利用网红打卡点、热门景区等文旅新业态,通过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和群众发动,守护绿水青山,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湛蓝的湖水、摇曳的花草,随处都是风景。安吉红庙村的“深蓝计划”咖啡馆,前身是一个废弃多年的矿坑,曾因垃圾倾倒、环境破坏等问题,让村民忧心不已。自从生态警长楼成涛把“移动办公室”搬到这里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如今,矿坑经过修复和开发焕然一新,成为集生态、休闲与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保护好生态,生态自会回馈。

  为保障露营新业态,湖州公安研发“安心营”应用,覆盖全市86个露营地,通过智能预警实现“零事故”运营。通过生态警务推动“桑基鱼塘”工程修复,带动文旅收入超亿元,并入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这些例子,既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鲜明写照,也是催生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体制变革,

  从“九龙治水”到生态共治

  湖州的成功,还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生态共治领域带来的新质战斗力。

  以前,遇到跨地域的执法检查,基层执法人员既怕越界、又怕缺位。这种“没底气”的焦虑,如今通过力量聚合、资源整合、执法融合机制,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建立“党委领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湖州将政府各部门紧密衔接为生态治理链条上的“螺丝钉”,实现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的转变。

  以安吉为例,在生态共治中心的统筹下,联勤执法效能大幅提升,跨部门投诉举报闭环处置的平均用时缩短56.6%,协同办案程序平均缩短1个半月,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效果显著。

  同时,政府各部门优势资源得以充分整合,视频、检验检测、无人机等新技术装备相互赋能、一体应用,数据实时汇聚,形成“天、空、地”一体的防控网。

  在执法融合上,湖州同样不遗余力。聚焦野生动物保护、非法捕捞、非法采矿等,湖州建立起生态执法一体化协同机制。借助“芯云智”赋能模式,“浙警智治”系统能30分钟完成线索溯源;行刑双向衔接渠道畅通,实现案件全量办理。

  “有人私自开挖砂石料,并用工程渣土回填。”今年初,一条举报线索引起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值班人员警觉,值班人员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平台将情况流转给治矿专班。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综合执法、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马上前往现场。

  围绕“被私挖砂石料数量”“回填废物是否含害”“周边土壤是否受污”等一系列问题,各部门开展联合会商,不到1小时,就锁定7名违法人员,快速查明事实并作出处罚。

  据悉,今年以来,湖州侦破相关案件50多起,抓获90多人。

  生态警务的“湖州答案”,不仅推动湖州自身的精彩蝶变,也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立足自身优势,持续深化机制创新、技术升级、民生赋能,加强生态警务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共富成果。